五、自然美
在人的眼里,多数的天然产物并不完美。仿真美、装饰美、意象美,是人有意而为之所创造的美。当人的认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3 ],与天地合其德。无论创造什么样的美都是自然而然的。因为人也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人化自然称自然的人化。由人的本质力量所创造并为社会的人所占有的对象世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象性活动’的论述加以表述。马克思提出:“人和自然界是一种对象性活动的关系,生产活动是人的对象性活动,人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是人通过实践而改造自然、改造自身的过程。人本身、人的感觉和精神,人的本质力量是人改造自然过程的产物。人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改造自然,使自然界成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成为人化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是主体化、社会化的自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马克思这一用语被运用于美学,指人在劳动实践中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于自然,使自然人化,成为人化的自然,确证了人的本质力量,因而自然才美,才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无论人的自然化,还是“人化自然”[3],造化的痕迹谐调统一,造型美和材质美完美地结合,就是自然美。
注释: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第23页.
[2]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形容》。
[3]邱明正,朱立元.美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第72页.
姜钮章 寿山石 何马 作
附录:寿山石雕的自然美[1]
“群峰环罗,松括葱倩,石桥流水,禽声上下,大非人间境界,顿令游客忘登降之惫矣。”明代文人于《寿山纪游》中有此一句。这是人对大自然山水花鸟之类的向往。时下又兴奇石热,不少人流连于那些鬼斧神工的尤物,这又是一种自然美,一种不是人为造作的天然美。而寿山石玩家们更有乐此不疲之势,色佳之石夺人眼目;质灵纯净者沁人心脾,不禁腮以抚之。自然界的产物显示着无以抗拒的诱惑力。作为自然界产物之一的“人”却与自然界中的其他产物区别并独立,成为地球的最高“主宰者”,是因为人有思想,有自己的审美意识,故自然产物虽美却不能都符合“主宰者”的审美欲望。寿山石柔而易攻,“攻”是雕、琢,人为参与了。于是相关的矛盾、问题也出现了,本文由此谈起。
寿山石中有天生丽质,近乎完美的天然成品,有的稍加打磨溢出光泽或现出纹路的原石,能直接给人以更亲近于大自然美的享受。笔者建议莫对这些“可人儿”动刀。昔人云“大璞不琢”,大玩家乾隆皇帝也提出“良材不琢”之说。然良材毕竟少,大量“非良材”不琢是成不了材的。聪明的人类创造了“雕刻艺术”。雕刻是非自然(人为造作)行为,以非自然的方式作。用於自然材料上,改造自然材料的本相,使之符合人的审美要求,以近乎自然美,这是人为造作的目的。“玉经琢多成器”,玉成器的过程,也是创作者成器的过程。又因水平各异,有的成大器,有的成小器,也有不成器。
寿山石雕的自然美的体现,通俗地说,即是作品看了很顺眼,似乎不是雕出来,自然而然的美。而作为一种审美,自然美得溯源到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此“大美”是通过自然界中存在无限时空的美,来追求“以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的人格自由理想至高的美,是超出想象的心灵畅化和情感升华。自然界中,从宏观到微观,从骤然巨变到漫长更迭都无意识地形成了天然的形状、色彩、质感。笔者从中萌生了创作灵感,又在生活环境中捕捉人生态度,渐长渐悟,悟了一套创作方法观察、记录、参悟、表现。四者是相互促进的。
寿山石雕的技法表现,主在刀法。刀法越熟练,作品的表象越显自然,自然美的体现有着“卖油翁”熟能生巧的积累。使操作成为习惯,譬如儿童学步到成年行走,俗称“习惯成自然”。如作品《老姜》,其刀法复杂多样,质感表现自然。“姜”的颜色似“嫩”,何谓“老”?因其表铍折粗麻,皮掀肉陷,呈老态,此“老”彼“嫩”,似存矛盾,然黄色调子却把握了整体的统一。“老姜”底部折皱少,到顶部却有意识地逐增折皴,既符合生长规律,又暗示逐渐老练之意,意味“生姜还是老的辣”来点题,同时更增加作品的节奏韵律感。成品的质感与实物生姜相差甚多。乍一看挺像,或是所谓的“神似”吧。倘若以姜固有的质感写实地抄入石表,可谓“死板”。作品的形、色以及质感直接确定作品的品相。作品面貌的出现,也是石头表象的改变。
表现技法是对材料表现进行美化或改变,而个人的思想才是主导,字如其人,雕亦如其人。石有石质,人有人质,个人思想的介入使作品成为更高境界的定位。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雕塑语言。作品自然美的体现就是作者自然美的再现。寿山石是一个表现载体,表现技法是主题思想潜移默化地渗入载体的唯一手法。在长期模拟质感,或旁通,或抽象,时间久了,在创作中有习惯性的思维定向,同时也培养出个人气质且独具特色的风格,正所谓“形散神凝,气质居中”。时人评议拙作为“野路子”,“野”不也是自然美的一种?从有意识地对材料进行各种技法的处理,直到材料的表象改变成作者所意定的形象,而更多的想象从完成后的作品中无意识地流露,以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意境。有人认为《山雨欲来》有些这种意。这或是从艺者的真情流露,艺者,也是表现主义者,诗、书、琴、画、雕是艺者表现形式,笔、墨、纸、石等却是表现形式的载体。自己的人生观点,社会态度,亦或是平时发的牢骚,寻个载体倾诉或是发泄一番,显然这种创作式的雕刻有别于工艺品的生产,洋溢着作者的灵与气。
雕刻是艺术,是提高人格,丰富思想感情的艺术。以创作思维对待寿山石雕的制作,对以往产品式的生产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改革。寿山石有自己浓郁的文化气息,况且材料有限,提高审美标准也是必要的。寿山石雕中有很多种的美,“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笔者钟情于浑然天成自然而然的美。愿与所有同好,共同探讨,共享自然美。正是画家石鲁所言:“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传精神。”
注释:
[1]原载于《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简报》1998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