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旧题材新用法
(一)虚实变化
传统工艺界讲究“满工”,刻画物象面面俱到。显得华丽,但也繁杂。现在越来越多人已经不满足这种方式。于是采取突出重点进行细致刻画,其他部分采用虚化处理。这样做法产生主题明确,布局有对比,视觉清爽的艺术效果。而且能够更好地体现玉石的材质特点。
虚实变化处理方法建立在明确主题和彰显玉石材质特色的基础上。
对于民俗特定的需要,以及作为节日活动的特定用途不宜采取虚实变化做法。比如佩戴护身符,要尊重并照顾到民间和地方的认知。而供养的造像属于信仰自由问题,最好先与当事人交流沟通,了解具体需求。藏传佛像有非常严谨的造像规定,可参照《佛说造像量度经》。
《西汉虎牛铜案》
(二)拼接
把同一件题材,不同做法的某些部分进行拼接,赋予新的内容,这样产生面貌较为新颖的题材,如甘肃省博物馆藏的马踏飞燕。古代器皿的造型中比较常见这样做法,如云南省博物馆藏的《西汉虎牛铜案》等。或者把不同题材的物象各取一分构成一个造型,如《庄子·逍遥游》中的鲲和鹏组合一起,成为鸟身鱼尾的造型。雕刻一粒枣子,里面蕴藏一个婴儿,《早生贵子》的题材就有了新的趣味。这是解构与重组的做法,要求重组过程中,把握内容健康合理、比例协调、形态优美、表现手法统一。
(三)改头换面
汉画像砖、马王堆帛画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画像,《山海经》也有“人面,蛇身,赤色”的记载。曾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青铜制品《鹿角立鹤》。日本《北斋绘典》有折纸成鸟的插画。这为我们拓展题材和创作提供想象空间。比如庄周梦蝶的题材,可以改成蝴蝶翅膀,人身的造型。《西游记》的白龙马,可以化成马首龙身等等。改头换面地来进行题材研发,有助于思维开发,能够灵活地应对玉石材料中的杂质、裂纹、脏绺。在运用过程讲究观感合适,美感合情,转换合理,表现合法。
《鹿角立鶴》
(四)变形法
这是改变现实生活视觉习惯的做法。如联合国总部花园的《打结的手枪》,西班牙艺术家达利的作品《记忆的永恒》。《西游记》中的金箍棒也已弯曲变化。许正龙教授的作品《叉子——变异的手》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变形法的态势是渐变,“渐变,顾名思义必须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象。从一种物象渐变到另一种物象,其编排可以由上而下、由左而右、由前至后,也可从中间向四周扩散。
渐变是一种转移法,过渡两种不同物象形成相互转化的形态,将可能与不可能的事实、有联系的和无联系的物体进行主观上的衔接,生成强行重组的造型。”[1]受此启发,展开想象,玉璧折叠、铜币卷曲等等又会增加多少的趣味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