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诗赠君子

二、文质彬彬,诗赠君子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玉石材质有粗细,挖脏去绺怎能如愿“胸中之竹”?因材施艺总过不了“洁癖”。

《礼记·聘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忠,不偏心,所以正,所以诚,所以浑厚大气。

(一)瑕不掩瑜

碰到“粗涩”有杂质的玉,玉雕师难免头疼。好心的商家卖原料前,把杂质挖掉。但挖干净的好料子都很难成为艺术品。镯子、印章、玉牌,都是好的玉石材质的标签。

杂质无法挖干净的材料,倒为艺术创作留出想象空间。一块黄白色的寿山秀园石,里面渗杂的砂已被挖去,留下凹陷,像一个小兜。凹凸不整的材料,对设计和卖相都具有挑战性。兜,不就是袋子吗?雕琢成一个人手中拿着一个袋子,别以为光头都是和尚?袋口朝下兜着,有时可以倒出什么,有时也可以兜进什么。就这么“兜着”吧。雕琢玉石,也是雕琢性情,仿佛经历一段坎坷的旅程。作品完成了,还想说什么?刻一首诗:

玉雕经手试刚柔,

岂敢攻瑕处处抠。

丹石多从顽矿出,

丝麻终向锦囊兜

注解:

①刚柔:指阴阳、昼夜、硬软、强弱、宽严。“刚柔理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易学”从太极生两仪的推演开始。《淮南子·精神训》:“刚柔相成,万物乃形。”高诱 注:“刚柔,阴阳也。”《易·系辞上》:“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兜着》 2018年 何马 作
山秀园石:10cm×7.3cm×12.5cm

②丹石:指的是赤色的石头,丹砂炼制的丹药。比喻赤诚、坚定。宋 范仲淹《上张侍郎启》:“经纬抗鲁云之作,论思倾丹石之衷。”

③丝麻:丝与麻,比喻头绪纷繁。宋·周密《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呜呼时事如丝麻,食肉者口徒咿哇,鬼蜮空含射影沙。”

④兜:作动词时,有围绕、迎向、征求、囊括的意思。

这些石头中散着的“砂”远不止寿山石。雅安石,产在四川雅安,因翠绿色而备受青睐,也叫雅安绿。绿色的“肉”嵌在深灰的“砂”中。若是分布的体块够大,倒是容易取出,把“砂”去掉即可,点状和线状分布的“砂”就不好取出,但材料不用,难免可惜。那就围绕“砂”来创作。深灰色“砂”,那么深邃、古老、亲切。70后的人的记忆中,总有一堵墙,一堵用青砖砌的老墙,也就剩下一堵墙了,许多房子年久失修,早已坍塌。

不虞“新农村”的春风吹到千山万水,吹出绿水青山。也许春天的露水多,视线模糊中,忽然忆起乡音:

“老墙春又绿,

稚犬暮犹欢,

犬合终生伴,

墙分两面观”。

罗源湾北澳的老农人都会吟,虽然他们不识字,那是几千年传下来排遣悲喜哀愁的方法。

《绿上古墙》,光读名字,便觉得一股清新的古韵扑面而来,一个“上”字,营造出鲜活的形式感,顿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当走进作品,思绪便被拉到乡村农家,如此景象在农村随处可见,再是平常不过了,或许正是这司空见惯的缘故,使其在众多具备浓厚“文化气息”的作品中脱颖而出,不禁觉得亲切又新奇。

将下里乡巴的“粗俗”化为阳春白雪的“高雅”中,借此与观众达到共情,是因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诗意能量所致。

《绿上古墙》中借场景的格调把许多看似有矛盾的对比事物统一起来。灰色的背景与绿色的藤蔓,是宁静的色调,出现一只下伏欲跃的小狗,使得静中有动,色彩和质地的反差,在视觉上产生动感。一面墙中的圆形门和装饰图案的扇形小窗,不难推想出曾经的主人生活情调,而残垣断壁又告诉人们,此处不再住人。圆门下的路面光滑,藤蔓绕着门楣攀爬而上,表示这里经常有人光顾,这是时空上的反差对比。再加上门前的小狗守着篮子望着前方,可见此时有人就在附近,无形的纵深感营造出来了,这与一面墙,形成纵横对比,同时也把远近关系的对比统一起来。

《绿上古墙》 2018年 何马 作 雅安石:65cm×18cm×54cm

身处闽都,生活节奏总不如农村,雅安石的色调带来几分安宁,雕琢农家风景,是民间艺人何启支的拿手活,整整雕了三十年。让作品来刻录记忆,本是文人的事。文人善笔,艺人善刀。刀触与笔触都来自人情深处。和玉雕山子,花鸟、人物一样,写实派的农家风景雕刻,很快为工艺界增加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向。

闹市共偏陬,

心安即福州。

短墙扶蔓绿,

小筑傍林悠。

岂敢自诩超脱,从山林移居都市,早已染织一柜子俗套,在不同场合里随时换装。

每入山林谈别墅,

痴人自慰想非非。

囚居都市谁先破,

便是神仙驾鹤飞。

《古镇新绿》 2018年 何马 设计 何启支 作
雅安石:69cm×11cm×32cm

寿山石有“砂”,仙游石也有“砂”,但砂质却不同。

试雕玄贝俟潮音

日晒砂磨水浪侵。

乘木摸爬终上岸,

涛声不比自家吟。

《雪霁》 2018年 何马、何启支 合作
寿山芙蓉石:21cm×21.5cm×16cm

注解:

①潮音:潮水的声音。亦指僧众诵经之声。

宋范成大《宿长芦寺方丈》诗:“夜阑雷破梦,欹枕听潮音。”明屠隆《昙花记·还乡报信》:“明日里幢盖来临,开法界,听潮音。”清黄景仁《张鹤柴招集赋得寒夜四声·梵声》诗:“潮音初浩荡,尘梦一惺忪。”

②乘木:《易·涣》:“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王弼注:“乘木即涉难也。木者专所以涉川也。”

这是在仙游石作品《“贝”受关注》上刻的诗。“‘贝’受关注”,一般听成“备受关注”或“倍受关注”,这两个词恰好是递进的。从题目的字眼看,却是宝贝的“贝”受到关注。

玄贝,即乌黑油亮的贝壳,也叫贻贝。枯干的船构件成了衬托,显得很醒目。

由此想来,事物的珍贵与否,不在事物本身,而在于对置事物的心态。显然作品蕴载的意义可以更多地展开。

文质彬彬,这词用在玉雕上诗性灵动,诗格高雅。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指出:“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玉石内部有光彩,介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

《“贝”受关注》 2017年 何马 作
仙游石:14cm×6.5cm×22.5cm

(二)诗性的淬炼

每一块玉石材料的创作,伴随着都是无以名状的诗性淬炼,过程的体会比获得满意的喜悦深刻得多。

美术史论家宋伟光先生认为玉雕好比“炼石”,炼石即炼砂,还有“炼石补天”的补救意思。“炼砂”一词本是道家术语,即炼丹,这里用来指代修行。寿山石雕是一门技艺,也是一种职业。每个人的职业既是保障生存的方法,也是检验自己行为和心态的最合适方法,可见一门手艺也是一种修行方式。

寿山芙蓉石丽质凝脂,世人宝之。惟其中含有粗涩硬质的砂,令雕刻师、藏家避之。然而,世间万物各有所用,材质的形、色、质、理都具有神妙的启示,惟识者得其意趣。作者从芙蓉石的“砂”得到感想,借题发挥。

名号芙蓉不是花,

偏生玉质结粗瑕。

当如骨肉相连看,

兼济刚柔学炼砂

《炼砂》 2018年 何马 作
芙蓉石:13cm×6.3cm×8.4cm

注解:

①芙蓉,寿山石种之一的芙蓉石,产自福建福州北的峨眉村,是中国三大印石之一。本是花名,也是荷花的别名。

②骨肉:比喻芙蓉石的“砂”和“肉”。业内习惯把芙蓉石材质粗涩坚硬的部分成为“砂”,软质润滑的部分成为“肉”。

③炼砂,即炼丹,元萨都剌《游梅仙山和唐人韵》之三:“归隐知何日,分炉学炼砂。”

《寿山芙蓉石的砂》 何马 作

雕琢本就是修行的一种方式,通过调节行为来提高心性。心性决定了诗性。修行是求真的过程,修行人把悟道的人称作“真人”,而这些“真人”得道后。最终成佛,成道,成仙。真是巧,竟然有“仙游石”,名称似乎已经如诗如画。产地仙游县正是因为西汉时期,安徽庐江何氏九兄弟来仙游“炼丹成仙”的传说而得名。何氏九兄弟得道之前在福州的于山修炼,至今保存的遗迹有“炼丹井”。

用仙游石表现仙道题材,顺理成章。“游”的最烂漫境界叫“逍遥游”。我们所理解《庄子·逍遥游》是从书册而来的。这块仙游石浅黄色恰好像竹简的古色。由“鲲”“化而为鸟”从竹简蒸腾起来。竹简上刻的诗诠释《庄子·逍遥游》的“道”,而不是故事。揭示“道”寄寓在文字读音的演变中。如果以福州话读“逍、遥、游、鸟”等字,韵母的读音一样。笔者认为《庄子·逍遥游》,有可能是寄寓语言的推演来隐喻“道”,用文字语言描述出一则超乎现实的演变动画,以谐趣来引人注意。用分、合、反、比的节奏引人质疑,进而反向问道。《道德经》三十八篇中有“正言若反”一词,可以加以为证。一篇看似谐谈,实是寓言喻道。

《逍遥游》 2018年 仙游石:22.5cm×9cm×12.5cm 何马 作

反语庄谐试北冥,

寓言无己也无名。

化而为鸟天知道,

对境调心独自明。

雕琢,从体味玉石特质转向玉雕的诗质。利用“砂”的特质,和诗的风骨相对应。这也体现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品质的提高。使玉雕选材更为灵活,从而开启创意思维的窍门。

自从2003年作品《春风得意》问世以来,很多带“砂”的材料得以充分合理地利用,一时间“雕砂”竟然流行了一段时间。

芙蓉石因为蕴含的“砂”坚硬,不易用钢制刀具精雕细刻,还因为质地粗糙不被注目,由此养成厌弃“砂”的心理暗示。在之前的很长时间里,一贯的做法是,把砂挖去,偶尔保留作为陪衬。

此作品把“砂”作为主体,运用电动工具和金刚砂车针的优势,轻易地在“砂”上做文章。把粗质的砂块塑造成枯木,往上渐变成人物,刻画出悠然自得的表情,比喻“好似得了春风之意”,而鲜亮黄色质地细腻的“肉”成了最美的衬托。此作品寄寓作者雕刻寿山石的一个观点,即以“石为主,工为辅”,雕刻的目的是为了表现寿山石的美,同时也以作品代言,呼吁充分合理地利用寿山石资源。

《春风得意》 2003年 何马 作

此作品2003年参加福建省寿山石“国石杯”精品大展,于福州、北京展出,引起很大反响。由巴西雕塑博物馆前馆长Prof.Dr.Amadeo Peter Hiller 收藏。

(三)高频的诗性是悲喜心

雕刻师们看到符合审美情趣的玉石而开心,体会雕琢过程中获得的快感。而情感在玉雕过程中有了寄托,得以舒心。当作品被称颂的而满意。这些喜悦都是经过“求不得”、失败、煎熬、磨合、平衡等苦的品尝而来的。先苦后甜的喜悦,人的满足感得以质的升华。而后生悲喜心,即慈悲心和欢喜心。心情愉快的时候,总比平常更乐意关心帮助别人。这种悲喜心,儒家称仁爱,道家称欢喜,墨家称兼爱,西方称博爱。就是对整个大自然的大爱之心。有了这经历,有了慈悲心,才体察万物演变,感恩生态共衍。

手抚寿山芙蓉石,亲切的温润,顺滑的快意。大自然馈赠如此精美的玉石,何幸如是?

作品表现三个儿童循着泉水声音而来的情景。并辅以镶嵌的“底座”来装置。水是生命源泉,寿山石也是珍贵资源。表达合理充分利用资源的愿心,转成一首诗铭刻于底座。

《泉水声声响》 寿山石 何马 作

水龙头里非真水,

电器空调纵贼风

明月清风今论价,

山泉结响逗玩童。

注解:

①贼风,《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高士宗注:“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虚邪贼风。”

②明月清风:古代苏东坡于《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后世有“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名联。

陶醉于金田黄的华丽,何曾反思本心。山凿平,树伐空,生灵何所依?一只全裸的鹦鹉,捧着雪白的羽毛。在一段被砍过,被火烧过的木头上,神情复杂,不知所措。苦笑唱着:

万古长青;

千日砍清;

百鸟失所;

十方失衡;

九成功劳;

八竿子打不着。

七情六欲啊;

五色令目盲;

四处碰壁;

三年不鸣怎料得;

两下子;

一脱成名。

《一脱成名》 2012年 何马 作
金田黄石:13.5cm×12.5cm×13.8cm
烧制木:15.2cm×14.7cm×8.6cm

生存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变,具有忧患意识的人,总能敏感到世态的变化。透过事物表象来觉察。当这种能量的作用力落在玉雕创作上,相玉、构思、设计及表现就自然而有序地生成。作用力在相玉阶段就开始,材质、文质、品质混合作用。比如寿山石作品《最一角冰山》。从半透明材质联想到冰山,是同质置换,主要还有形状指示的因素。先从大处着眼,下一步再分析其中的“杂质”用途。若先关注材料的肌理、巧色、皮色。很可能想到的是一座冰山里的风景。看成一座冰山与看成一角冰山,说明人的文质,品质的灵性区别。还直接影响表现方式,木烧制成“桌子”、镶嵌、印记、章底、篆刻形式、诗意、诗格……不同门类的知识忽然混杂而来,又浑然天成。至今回想也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其中微妙的“乱构”关系。或过滤后都沉淀成一首诗。可见玉雕的精髓还是诗性。

冰山一角,

一角冰山。

全球变暖,

生灵何安?

问题还在桌面上,

谁人不相关?

作品根据较为透明的材料特性,雕刻成一小块“冰”,象征“一角冰山”,并以此为“印语”篆刻于方形的底部,暗示这是一种人类活动的“印记”。“底座”是烧制的木架,像桌子。以这样的“一角冰山”放在“桌角”来点题——“最后一角冰山”。“桌上”镶嵌的几处寿山石,像融化的形态。表示“最后一角冰山”还在融化中。

《最后一角冰山》 2010年 何马 作
寿山高山石:9.8cm×8.8cm×5.8cm
木烧制、镶嵌:18.5cm×12.6cm×9.2cm

这是一件与环保有关的作品。以谐趣的“刀触”和笔触,描述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程度从“冰山一角”到“一角冰山”的发展态势。而解决办法几百年来一直都在“桌面上”。作品旁注的文字以韵诗的方式呼吁和警示。而在作品的边款中寄寓于积极美好的愿望:“冰山一角,一角冰山。生态共衍,万类相安”。整个作品结合雕刻、镶嵌、篆刻、诗歌等表现手法“装置”而成。

这件作品在工艺制作的基础上融入多门类的艺术表达。反映当代工艺美术的,从表现单一性向多元化进展,内容从工艺表现性逐渐向生存环境关注,向人生价值哲思。

有种待生涯

时来发玉芽。

核桃如是果,

撒向万千家。

《像核桃发芽的翡翠》 何马 作
翡翠:3.4cm×2.5cm×5.6cm
核桃壳构成:5.9cm×3.8cm×3.3cm

翡翠的“翡”太浓,就成深褐色,像核桃的包浆。隐隐透出极小的一点绿意就是希望。顺这一点绿的周边往下调水(这里的调水指翡翠雕刻手法,适当地镂空车薄才能体现质地的灵性和色彩的彩度。)竟然磨出一小片翠绿,真让人脑洞大开。由此想到芽。那么该用什么样的芽呢?听说核桃补脑,核桃发芽好比益智,开启灵感。再拼几个核桃壳来作“底座”。

《老荷有心》 2013年 何马 作
翡翠:6cm×4.3cm×9cm

注解:

①有种:这里指有种子之意。本指世代相传,有后代。后来多用作“有志气,有骨气”。《史记·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明·唐顺之《次韵赠汤将军》:“却笑封侯应有种,看君百战立奇功。”

②生涯:此处作生机之意,唐·元稹《放言》诗之二:“总被天公沾雨露,等头成长尽生涯。”

且说翡翠作品《老荷有心》。初中时同学就叫我“何老”,老荷就是干枯的荷。荷从生、长、干枯、至入泥成养分,经历种子、发芽、开花、传粉、结果、种子的生命循环过程。

曾经刻翠求新颖,

常在凭空得简深。

藕断连丝通孔窍

花开结果老荷心。

注解:

①刻翠:语出,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三卷:“毛会侯《浣雪词》,刻翠裁红,务求新颖。”比喻修饰辞藻。

②孔窍:指心窍。清李渔《奈何天·形变》:“难道是我福至心灵,竟把聪明孔窍都洗开了不成!

高阶的愉悦是淬炼出来的,是历经苦难的“放下”,百脉通畅后的安宁。对人文生态的关怀,也是对自己生存的负责。

在地球上的生命中,人类具有高于其他物种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因为具备反思的能力,而异于其他物种。

尊敬天地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意识,尊天敬地,虽然不一定都要流于形式,但培养这种的意识是重要的。作为雕刻手艺人,用手感和心灵和物打交道,在“生态共衍”的意识中工作和生活的,恭敬地对待世间万物、珍惜自然资源。养成自然美的审美观,按需而作的价值观,将雕刻职业当作自己修行方式的人生观。

注释: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湖南:长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2]“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也叫“完形心理学美学”由考卡夫、韦特海墨、苛勒创始。

[3]刘易.异质同构——色彩音乐教学法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18,000(009):133.

[4]心物感应语出《礼记》第十九篇《乐记·乐本》:“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