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玉雕学的概念
(一)玉雕作为技艺的学科
1.现代城市发展与玉雕行业的生存矛盾促进玉雕技艺变革。
一方面随着社会生存环境的不断改善,玉雕的从业队伍不断壮大,玉雕成为一门赖以生存的职业,分布在中国四面八方。这对促进地方的就业创作有利的机会。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和管理不利于个人作坊式的玉雕工作。这就迫使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士寻求相对集中的玉雕环境。从而使玉雕的技艺交流深化,进一步使玉雕技艺趋向系统化、规范化、合理化。
2.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有利于完善玉雕技艺。
我们正处在高度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的资讯通过网络瞬间即可获取。玉雕从业者在快速交流过程中不断更新理念,以适应社会需要求。玉雕学科的创立起到一定引导作用,同时也从反馈的信息中不断自我完善。
3.多元化的文化收藏需对玉雕技艺的加深了解。
玉雕学科的建设,必然形诸与文字。这就为玉石雕刻行业的经营者和藏家,提供可以参照的鉴赏渠道。从而使得作者和藏家的交易成为同频共振的交流。更大程度推进技艺的提升。
(二)玉雕学是一门借玉雕探寻玉文化的学问
1.丰厚的玉文化是历代玉石雕刻手艺人聪明才智的结晶。
2.琳琅满目的玉器是手艺人参考的资料。
3.玉雕的动手操作是理论的最好纠偏方法。
4.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取之不尽的知识养分。
(三)玉雕学的命名含义
作为社会交流,无名不立。《老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命名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件极为慎重的事。在民间,尤其是姓名和商铺、书斋等命名,发展成一套特有的民俗学问。仅从玉雕学这三个字的字义,逐字分析,有许多深刻的文化内涵。
1.“玉”是真善美的化身,纯洁尊贵高雅。
《礼记·聘义》记载: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玟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玟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玟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从此“玉比德”之说历代皆有引用。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许慎所编撰的《说文解字》,对玉是这样描述的:“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古人对玉如此倾注情怀,恐怕不止寓情于物那么简单,更不是偶然现象。红山文化、齐家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罗甸的古玉、独山古玉等等,现在人看来不可思议的玉器造型,神秘莫测的纹样,以及雕琢技术。留给后人无限遐想和猜测,或许未来的科技、考古会找到更多的答案。
《出了云雾》 寿山石 何马 作
2.“雕”,有雕刻、装饰、修饰的意思,也指治玉。《尚书·顾命》:“雕玉仍几”,这个意义后来作“琱”。
雕字的“周”是表读音的。用刀刻,在古代写作“㓮”或“錭”《吴仲山碑》:“少立名迹,约身㓮己。”《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骏马㓮鞍穿鏁甲,旗下依依认得真。《荀子·富国篇》:“必将錭琢刻镂,黼黻文章,以塞其目”。侧重装饰的时候有“雕”字,日本的雕刻就写作“雕刻”。在汉字中带有“彡”偏旁的都有装饰意味。如彩、彰、彭、形等。画一条线显得简单,两条线显得稳一些,有了面的感觉,三条线就有了立体的美感。譬如磨一块板,当边角呈一条线时,看起来很单薄,摸起来扎手。于是木工总会下意识地把边角倒一倒,成了两条线并列,显得厚一些,带了装饰意味,合用且美观。古代用在玉雕上有个词写作“琱”。《说文·玉部》:“琱,治玉也。”桂馥义证:“《初学记》:‘琱,治璞也。’或借‘雕’字。在玉表面点出花纹,这样的花纹效果或方法叫“琱”。
事实上,用刀是刻不了玉的。如果刻得动,定然不是金属的刀具,因为玉的密度高于金属。《诗经·小雅·鹤鸣》记载:“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或是类似金刚砂的“石”。金刚砂的密度高于玉,才可以攻玉。即便有“金刚砂刀具”,用“雕”也不确切。《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骨头可以“切”,牙可以“磋”,这里用的恐怕都是石斧之类的刀具。琢,是一种攻玉方法,像錾。一只手握着接近刀刃位置,不握紧,刀尖或刀刃轻触或近触玉上。用另一只手的手掌,或握着石块或木头,以顿挫的施力方式敲打“刀”的上端,产生快速点击力,通过无数的点,连成线,如啄木鸟的“啄”。靠这样的“点击率”在坚硬的玉石弄出“花样”,不是一件轻松的活。难怪古人造字,把豖(chù)与“玉”结合起来,如猪蹬脚一样用力,在地上蹬出痕迹。如猪嘴拱土一样,拱出花样的叫“瑑”,与篆刻的“篆”同音同义,而“篆”字到了使用竹简以后才创造出来。彖(tuàn)的意思是半包边的猪嘴,从豕(shǐ)的字义是猪的意思。《说文解字》:“琢,治玉也。”这里的“治”的原义也是攻玉,由“台”和“水”构成。“台”读音为(yí),台的篆书如:,像现在的切割机,偏旁是三点水,说明使用时要加水。“治理”的“理”,最早也是用于攻玉。“里”像现在装有砣轮的横机。治、理两字表义,也表音。理的工序可能在雕玉之前,对玉的原材料进行分析的阶段,这就是“理璞”。璞的本义是:蕴藏有玉的石头。鉴别玉石的原材,只能从表面上看,根据颜色变化,纹理走向,沁色痕迹等来分析,所以“理”有肌理、纹理的意思。了解玉石有一定规律,所以理还有道理、原理的意思。时常要借助工具来“开窗”,或切开一片来看,所以“理”还有分析、整理的意。《尔雅·释器》:“玉谓之琢,石谓之磨。”磨字由“麻”和“石”组成,这里的“石”应该就是“他山之石”的金刚砂颗粒。把金刚砂颗粒粘在“麻”上,或制成砣轮,这恐怕是“磨”字的造字方式。磨,总有粉尘,如果加水磨,就有水浆。所以米粥也叫“糜粥”。“糜粥”,一定是煮烂了,好消化。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新石器时代玉器,主要使用非金属的砣具,像砂轮,用人力带动,同时加水、加沙磨出来的。
《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可以这样认为,玉雕学,是一门美的、纯真的、尊贵的雕刻学。“玉雕学”也蕴含培养敬业、诚心的心理学。《诗经·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汝),是用大谏。”这里的玉解释为磨炼,培养。所以玉雕学也是能体现技能训练、美术教育的学科。
3.“学”的意义
学,有学习、学问、教学、觉悟的意思。
“学”的初期是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婴儿最早的仿照。说话、写字、画画、雕刻……无不从模仿学起。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甚至认为艺术是模仿。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模仿。
寿山石印章 何马 作
“学”的一项意思是模仿,如咿呀学语。朱子曰:“学之为言效也。”《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学”字(如上图)。甲骨文如:。这得从“头”说起,“学”的头上,有个“爻”。“爻”是《易经》用语。原义可能是绳结,其形状颇像绳结。据说原始时代在绳索上打结来记事,八卦曾经叫“八索”。有的学者根据甲骨文字形,认为指示学习的地方,下面的字像甲骨文的宀(mián),字形像房屋。“宀”字的甲骨文上面两画都有凸出来,像屋檐。然而甲骨文中多数“学”字的下面不是“宀”,更像“冖”,“冖”是幂的本字。而“宀”和“冖”都有覆盖的意思。像脑壳上打个“
”,或是以此示少儿的囟门。“爻”恰好是前囟门和后囟门,这里是人的能量重要通道。头顶的这条经络分布百会、四神聪、囟会、神庭等八个重要穴位。是督脉上行顶部的地方。针灸或按摩“四神聪穴”可以清利头目,醒脑开窍。治疗神志失调,耳目不聪等病症,故名神聪。头部为诸阳之首,道家认为囟门的闭合,婴儿就从先天进入后天。一旦打通了顶轮,能量运行至此,脑部清醒温和饱满,无比快乐。在西藏密宗的三脉七轮里属于顶轮,又名大乐轮。或许“爻”字从这里演化出来。“学”字头上的“爻”的两边还有“两只手”像是抓挠,这也可理解为使之清醒、觉醒、觉悟。另一种写法是底下加个“子”字,上述的意思更明确了。许多孩子不爱学,不肯学,那么就得拿鞭子敲打。这就体现在“学”字的另一种写法:斆,右边是攴字,读音pū。从字形看,像手拿条状物敲打。《说文解字》中记载:“觉,悟也,本作斆。”“教”字就从这个学字脱出来,所以学也有“教”的意思。“学”的另一个读音与“教”一样,可谓教学相长。
(四)玉雕学的特性
玉雕学也是玉石雕刻学,其特性受到材质的特性、雕刻工具、使用目的三个方面影响。涉及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考古学、地质学、生态学、图像学、色彩学、文字学、材料学、美术学、雕塑学等多种学科。玉石材料的产地分布世界各地,古今中外各民族都有不同程度的玉石使用历史,玉石材料具有天然性、稀有性、珍贵性、功能性、使用性、观赏性、象征性、多样性等,玉石雕刻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变。长期以来玉石一直处于珠宝范畴内,其手工艺相对原生态地保留着清晰的传承脉系。由于电动雕刻工具的普遍使用,迅速地提高雕刻表现力、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在西方文化艺术对中国的影响下,加上历年大型国际珠宝展的交流,玉石雕刻的理念也发生质的变化。由此形成学术学科有益于古今文化资源的整合,保障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工具进步的良性延续,促进人文心态与自然生态的自觉和谐,改善民族文化差异。
玉雕学的创立,是从玉文化的深刻文脉中自然流露出的,在万物共衍的生态中建立起来,也是艺术教育自我调适的觉醒。
《出壳》 台山玉福建福州 何马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