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同构在玉雕的概念

一、异质同构在玉雕的概念

(一)让异质同构概念接地气

“异质同构”的理念来自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美学”[2]。“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3]

在中国文化中则是“心物感应”[4]“神与物游”“随物宛转”。人的身体感官接触外物,感知由“心”与“物”之间互为作用,人的体验产生了质的变化。反映出来是情感。情感成为启动诗性的能量。

(二)异质同构是寓情于玉的方法

情感能量在玉雕活动中,触发心性和玉性的“化学反应”,在脑海中幻构,直至形象化,最后“物理反应”成作品。这个过程中仍然持续不断走样变形。难怪清代大才子袁枚有“一诗千改始心安”的感叹。

利用材质语言的过程,即是异质同构的过程。这不单是质地运用的问题。色彩纹理在玉石表层构成。而“质”的运用,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由明到暗,由浅到深,由实到虚。异质同构贯穿玉雕诗性变貌的全过程。

3.异质同构为合理利用玉石资源服务

从前玉石是有钱人玩的,对材质的要求近乎苛刻。必然要求色彩鲜丽,质地透明,纯洁无瑕。因此在制作过程中浪费掉大量材料,翡翠、和田玉、寿山石、青田石等。才几年时间市场上就很难见到“好料子”。现在大家认识提高了。提倡环保,注重资源,重视雕工的品质,想通过创新来充分利用玉石材料,玉雕诗性的激发是合理利用材料的体现,文质引导玉雕文化思想品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