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的诗意感召

二、玉石的诗意感召

玉石的诗意感召,也是自招的,进而引发创作,起兴而赋。《文心雕龙·物色》:“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作品《如日》从寿山芙蓉石黄红色调辉映中感发朝气蓬勃。把外形调成拱形,放在暗色的楠木上,像一轮升起的朝阳。表面浮雕一支梅花,梅花在中国文化中比喻高洁、坚贞、报春报喜、吉庆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其背面的白色部分雕刻成儿童,比喻旭日和朝气。

《如日》 2014年
寿山芙蓉石:17.7×1.5×7cm

在百花开放之后的寒冬里,梅花的香气才发出来。一直到春暖,冰雪融化了,不经意却成了来年的百花开头。春天的阳光如此美好,谁都可以荣耀一回。作品赋诗就是此意。

香寒群卉后,

雪暖百花魁。

日出春光好,

孰无荣一回。

五彩斑斓的玉石,好像春天里开放的花儿一样烂漫天真,当人们亲近她,品读她,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这不就是为雕刻艺术家兆示创作灵感吗? 作品《烟霞》就是注目于红、白、灰三色交融的氤氲感而联想到云霞,此处还隐隐约约雕刻一些梅花。白色烟云、玄色人物在这里起到衬托和指向的作用。人物双手合十朝烟霞方向行礼,表达作者对玉石的喜爱和敬畏。背面刻下五言绝句:

《烟霞》 2019年
何马 设计 陈万杰 合作
寿山芙蓉石:4cm×3.5cm×13cm

五彩斑斓石,

三春烂漫花。

灵光磨得亮,

玄素共烟霞。

注解:

①烂漫:光彩绚丽,率真天然之意。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彤彩之饰,徒何为乎?澔澔涆涆,流离烂漫。”

②灵光:通灵中透出光彩。也有“效果好”之意。另为佛教语,指本心清净无染,自放光明而遍照。五灯会元卷三百丈章:“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真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③玄素:黑白。

④烟霞:烟雾和云霞,借指山水景象,或字画文玩雅事,引申义为红尘俗世。南朝·梁·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夹钟二月》:“敬想足下,优游泉石,放旷烟霞。”明·叶宪祖《鸾鎞记·秉操》:“一会价鼓琴邀夜月,一会价看鹤舞闲云,不与那烟霞廝浑。”这句意思是只要切身融入世俗,才能证得清白。

《云上霞光》创作过程

《云上霞光》 2016年

玉石的灵气接通地气,诗意如浮躁不安的心猿,便在专注于雕刻黄蜡石之时才慢慢收住。事物法发展到极致里预示着天机,在红心黄皮的黄蜡石上白描,红色线条的云纹成了文采,谱成一曲《云上霞光》。

石灵涵地气,

物极兆天机。

手感车针转,

游心至此归。

一幕熊熊烟火,

一时忽右忽左。

一技关乎柴米,

一生无论你我。

《薪火相传》 2016年 寿山善伯石:25.5×14.5×21cm 黑木:13.5×20.6×46cm

玉雕的多彩多姿人生在材质上反射出红、黄、黑、白、灰。寿山石化为火焰,一幕绚丽的人间烟火。一粒米凝结在视觉的顶端,初为温饱计。木助烟火旺,底座下“暗暗”加薪,薪火相传,传的是玉石雕刻技艺。

人是敏感的,有的玉雕师会发现玉石的色相、色调、彩度等似乎暗示什么。析木玉的特质主要引发三条解读路线,几乎同时想到:1.青绿色联想到草木、春天、东方。2.从析木玉的名称借题发挥。3.斧头状的外形。沿着这三条路线构思来就地取材,顺势地“因材施艺”,由于每块材料都有各自的特征,创作出的作品都有独特性,都有新鲜感。创新是自然而然地出新。可见,玉雕创意,无须外求。

作品《有斧析木》,以玉雕作品的方式,呈现“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的创作方法,并请方家“斧”正。幽赞有识之士大刀阔斧地推进析木玉文化事业发展。

玉料如斧头状,通体碧绿色,其产地尚存石器时代的人类文明遗迹,处于红山文化的延脉内。当地形成庞大的藏玉、雕玉群体,举世闻名。方是从材质、人文题材以及所处的地方文化素材着手。就地取材,即结合着当地的人文环境来整理题材。因材施艺,就是依照原材料形状、色彩、质地、肌理来对应感情色彩,进行构思表现。

作品的外形像斧头,斤的原义是斧,砍在木头上,从字义上来表示析木。《说文解字》:“析,破木也。”“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析木”一词,也是十二星次的名称之一。相对应的方位是东方,季节是春季,色彩为绿色。由此可以把“析木”理解为两层意思:一、劈开木头以致用,喻开辟发展。二、木之初,破土而出,比喻生机勃勃。

石斧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历史学家称这时代为石器时代,可以说斧是“器”的始祖之一。在玊洞曾出土大量的原始先民使用过的玉斧。海城析木镇一带留下的天然石龟、石棚及类似星象的神秘符号,吸引有关专家无限探究。斧,又是权威的象征。民间文学传说盘古开天辟地用的就是石斧。

析木玉最好品质的料子,产自辽宁省海城市海城河流域的小孤山玊洞前、析木镇流段。从瓦子沟村起,流经细玉沟、瓦子沟红土岭,孤山镇、析木镇,一直到下游的马风镇都有产玉,旧时习惯称河磨玉,也有析木玉、析木绿的称道。更名为“析木玉”显得名副其实。

作品的碧绿色在这里借来比喻青山绿水、生机、春天、东方。正面展现人们挖掘玉石,观看玊洞的场景,背面展示古人磨石斧的情景,暗喻古往今来。人物塑造以当下析木玉文化推动者的代表性人物为原型,旨在为后世留下可资参照的历史形象,有一定的区域文化纪念意义。头像以俯视的姿态置于顶上,显示析木玉发展至今的一个高度。

《有斧析木》 2019年 何马 作析木玉:24cm×6.4cm×16cm
木段:28cm×16cm×21.5cm

但凡事出有因,缘起方知。既非偶然,也非必然,是偶然中的必然。人有人缘,也有物缘,反之亦然。了知根源当下便是契机。

赞曰:

潜润青山碧水中,

开天谁助主人翁。

齐心合力挥斤手,

各尽其能得大同。

注解:

①潜润,指渐渐滋润,也指深得恩惠,这里指玉得天地之润。

②开天的主人翁是盘古,民间传说盘古开天辟地用大石斧。

③挥斤,典出《庄子》,有成语运斤成风,后人用来表示请人教正。

有人乐在喜庆的氛围,有人却独具高冷的气质。冷色调加上玉的品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那一夜,月光从“坑头”散到“牛角地”。雪夜泛起的淡蓝光,照出对方的脸。寂静的冰天雪地,一句话都不用,抱紧对方。越冷的《雪夜》,翌日越暖和。鹌鹑明白这个道理,但现在他们只管温情地相依。此时此景自然谱成一首诗:

《雪夜》 2010年 何马 作
寿山坑头石:13.8×9×8cm

赞曰:

夏暑秋凉各所从,

鹌鹑偎守意浓浓。

寒宵耳语离春近,

相依取暖好过冬。

正值北方大刀阔斧地为析木玉带来一片绿意时,南方的鸡血玉也红火起来。这真是盛世的大气象。这件鸡血玉作品,借文学作品中的鲁智深的形象来表达,用诙谐的“刀触”表现鲁智深放下武器,抱起鸡血玉。脸涨红地把倒拔杨柳的劲道用在鸡血玉上。作品背面刻下用一首诗,陈述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作者对鸡血玉发展的理解。作品取名《一举成功》,也在祝愿鸡血玉石产业一举成功。

《一举成功》 广西鸡血玉 何马 作

十亿年化育;

九野西南红;

八荒辟鸿蒙;

七彩日益隆;

六根何须净;

五蕴何须空;

四海因玉缘

三才集,引良工;

二话不说;

一举成功。

注解:

①桂林鸡血玉是古板块缝合带深海底火山沉积变质产物,形成年代距今约10亿年。

②《吕氏春秋·有始》曰:“天有九野,谓中央与四正四隅: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方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方曰幽天,西方曰颢天,西南方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方曰阳天。”这里指鸡血玉产自中国西南方,而多呈红色,与“西南方曰朱天”巧合。

③八荒,指离中原极远的地方。这里指代鸡血玉产地偏远。鸿蒙,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这里借喻山中蕴藏的鸡血玉如混沌元气。

④此处以七彩比喻丰富多彩的鸡血玉。

⑤六根,佛教语,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有“六根清净”一词。

⑥五蕴,佛教语,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皆空语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⑦因玉结缘,以石会友,而吸引五湖四海的来宾。

⑧三才,指天地人。

良工也指手艺高明的工匠。唐·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诗:“已知仙客意相亲,更觉良工心独苦。”今有“良工心苦”一说。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零八回:“召良工琢和氏之璧为传国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阳光托“善伯”送来七彩的光谱,列在石上:红、黄、白、绛、灰、褐、紫等色。红的热烈,白的冷静,紫色幽微,一点黄的醒目,色彩如此丰富,却分布有致。七彩人生,一盘调色喜怒哀乐酸甜苦,构思由心,构图在手,该是你的终到来。不必争先恐。

明代陈继儒在《小窗幽记》里有一句话:“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前一句讲的是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典故。后句讲越早开的花,谢得也越早。心还在白色花蕾中滋养,每一片花瓣正在渐变,几根木条正在支撑。待到云蒸霞蔚,瑞气呈祥,鸟还是鸟,不一样的鸟,一飞冲天,鹏程万里风云动。

《清平乐·含苞欲放》:

横空出世,

独辟新天地。

晓得开先花易逝,

怎教衣裳闲置。

红尘滚滚登场,

小荷欲烬心香。

瓣瓣化成鹏翼,

九霄云外翱翔。

花开了,见到的是玫瑰,新疆红玉的妩媚,却偏偏纯得廉价。美当然无价!从不在情人节把玫瑰当夜弄萎缩,良知惜缘可以保鲜,所以如花似玉,花容玉貌青睐的对象,总是出乎意料。不在形象上贴标签,甘居人后,却近在花前。

诙谐的“刀触”博尔一笑。一笑百媚生,这就足矣。

我有自知之丑,

甘为牛后以后。

无论鲜花几支,

自然好好接受。

迷蒙云雾,投石问路,随物会心,艺无反顾。

白色的材质使人想到云雾,作品造型如儿童投物状,像是要冲出云雾。所投之物是一枚刻有“投石问路”的印章。印乃凭证之物,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这样的作品无论在什么场合展出,都恰好以材质语言和造型语言“问路”……

《含苞欲放》 2006年 何马 作
善伯石:23cm×12.5cm×10.5cm
木构成:9.5cm×7.2cm×20.5cm

“‘艺’无反顾”为“义无反顾”的谐音。见“艺”,而不见“义”,此处此时关联这两个字,岂可随意视之?

物之美,莫过于玉,诗意岂不流连于物华。况乎雕琢一事,随物宛转,陶冶性灵。玉石的纹理合乎文理。

沁色的纹理使和田玉籽料,可以现作表面文章。天然形状却似贝壳,生长线、同心纹。一片羽毛从脑海飘来。籽料的皮色与贝壳一样,经历了水中沁色,沁出两块皮色间距露出白色的玉质,恰似一束光照在羽毛上,原来这也是吉光片羽。

反璞观皮色,

天然示可雕。

贝文浮片羽

言语又何消。

《一朵鲜花》 2016年
新疆红玉:6.7cm×6.3cm×9.3cm
铜条:12cm×0.5cm
灵芝:13.6cm×10cm×6.5cm

注解:

①贝文:指代佛典经文,因最早的经文抄写在贝叶上而得名。

②片羽:成语吉光片羽,按《辞源》:吉光,神兽。神兽之一毛,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

玉器鉴定家岳峰先生在《和田玉的审美视角》中提出:“节奏美:色条、色块疏密有致的变化也可显示一定的节奏感。至于如何判断玉石颜色变化的节奏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韵律美: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种情调的色彩便形成韵律,韵律能给人以情趣,满足人的精神享受。郑板桥所画的无根兰花,在形象的排列组合中所表现的那种充满情感的节奏,也就是韵律。玉的颜色韵律可用不同颜色在一定方向上重复出现的规律来认定。”

珍贵的“贝”、吉光片羽,反衬白玉籽料自身的珍贵,“贝纹”音同“贝文”。佛说,恒河沙那么多的珠宝,还不如一句偈。看不懂贝叶经也没关系,这本来就说不得,因为“言语道断”。

作为文艺创作,这里把吉光美化地理解为神兽出现发出吉祥的光。

四季变换,生态万象。雨后的一道彩虹把视线迁到水边,彩虹是勃勃生机的光环。在这光环下一只白鹭踏出一江波纹。

如微型的雕塑作品,章形“鸟样”“白白”地红了两道。篆刻却因此有了“印语”,一抹彩虹,一路而来。这块保利石把形式、内容、文采、修辞都给足了。看来与“石”俱进是在视觉和感觉上一起进了一步:

《投石问路》 2018年 何马 作
白石:24.5cm×14cm×14cm

磨开璞块呈真质,

迁想珉章好出新。

纽饰浑然虹彩鹭,

朱文印在白文身。

《吉光片羽》 2019年 何马 作
和田玉籽料:8.8cm×6.5cm×4.3cm
木胎漆座:12.9cm×7.9cm×4.1cm

注解:

①章:红白相间的花纹。

叙情以入理致[1]。玉石纹理丰富多彩,暗合人情感波动。情感无形,载之以象,只要言之有理,无论抽象还是具象。作品《洋葱》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即诗的“赋”,平铺直叙。刻上一首词,就起“兴”了:

青白立园中;

空体通天地;

便在农人掘取时;

实以根生致;

深入一层层;

拭去涟涟泪;

到底无心胜有心;

又被多情累。

《一抹彩虹》 2016年 何马 作
保利石:6.3cm×6.3cm×13cm
黑檀木:38cm×10cm×6cm

《卜算子·洋葱》从字面看描述这样一个场景:洋葱在园地里生长的形态,是中空的,上半段青翠色指向天,下半段白色连着地。所以描述为:“青白立园中,空体通天地”,农人来挖取,致以新鲜的根。一层一层地剥到最中间是没有芯的,剥过洋葱的人都被刺激的气味呛出泪水,这里作了“质”的转变,转成多情所累而流泪。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形容》中提出“离形得似”,指不拘泥形似,而得神似,“俱似大道,妙契同尘”传达内在精神为要。《庄子·外篇·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语言的指定太具体,固然方便生活,却少了阻碍了对事物内在联系的理解,玉石的纹理感情丰富悄然无声,静静地留出的想象空间,此时确是无声胜有声。

千磨万琢为何忙,

乱发尘情乱发狂。

玉火焚烧多少梦,

人间坐定是禅床。

《卜算子·洋葱》 2016年 寿山石芙蓉石:6.5cm×3.3cm×6cm 何马 作

把玉火读成欲火,是人之常情。被取名为“红玉”玛瑙的玉石材料,产自新疆什么地方?以前商家总说在很远的地方。其实告诉我,也 其断然记不住。这材料很少人玩。

很远的新疆,值得大家去一趟。不是因为白玉的祖庭在那里,而是因为雕白玉的朋友,品格如白玉,激情如红玉。红得一语多关,璞得让你心安。

注释:

[1]唐·李峤撰《评诗格》提出:“诗有十体”,此为“情理三。谓叙情以入理致也。”

《玉火》 2014年 何马 作
新疆红玉:8.4cm×6cm×6.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