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法”的发展和衍变

四、“素描法”的发展和衍变

“素描法”适用于各种材质,易于操作,仿真作品最容易吸引眼球,多数人看到都会产生好奇心,来问问、来看看,只要稍加提示就可以独自雕刻起来。材料的成本低,适合于薄利多销,这对于当时经济状况不佳,且没有美术基础的民间艺人来说,无疑是适当其时,实际且实惠。当自己雕刻出来的作品,只要有六分像,他们便觉得很有成就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就是技艺发展的动力。所以仿真作品迅速地被应用起来。由于选用的寿山石材质都很差,寿山石雕界的“上层人士”对此并不看好,却也好奇。笔者于1998年第一期《寿山石文化简报》发表《浅谈寿山石雕的自然美》一文,以《老姜》作为插图。随后在《福州雕刻》《中国宝玉石》《中国宝石》等刊物都有发表,从2002年至今先后在浙江昌化、河南镇平县、南阳、西安等地通过讲座和展览的方式,使得这类作品得以更为广泛传播,也让更多人了解,“素描法”不是简单的仿真临摹。

近年来在许多展会上出现大量仿真作品,使用材料是各种玉石,有的把各种仿真的食品作品汇集起来,取个名字叫《满汉全席》,往往吸引许多看热闹的观众。电视台也常将此摄入镜头。不少高端的场所,也满满地摆上一桌。艺术终究服务于社会。“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任其存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此中本无可厚非,都是生存的需要。大俗迎合多数大众的审美心理,大雅与人随喜。

的确,一个经过美术教育的人,一般情况下是不喜欢写实作品的。因为都是从写实过来的。仿像,是个阶段,从事艺术的人都明白不能停留在“像”,要超于像外,所以有抽象、意象。其实抽象还是一种像,即便是搞当代艺术的,不但离不开像的载体,还执着自以为是的“相”。

凡事都有个度,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各有兴衰。对美恶,重要不在于物,而在于自己的对置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