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的材质语言特性
(一)玉性
玉具有物性,玉是“玉”这个物种的特性,即玉性。玉石的质地连同色彩、纹理具有指示的语言功能,所以玉石作为天然材质的本质可以理解为玉的诗性。至于在光作用下的呈现,产生表面的肌理质感,则是玉石天然诗意表现,因为这是在玉石在地矿中形成后,受外力作用的二次生成,如地壳运动,水滋土养,日熏风蚀等。二次生成与雕琢没有本质区别。创作者不一样而已。创,也有创伤、受伤的意思。创作也意味着创伤,而作为有情动物,“情动于衷而形于言”,人的创伤必然有所感怀,有所思考,也有解决伤痛的办法。可见,创作也是一种疗愈。
(二)玉的诗性
玉的诗性只在被解读时才具备。
“诗性”,可以理解为诗的原始性,即语言表达的本性。《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字,偏旁为“言”,右边的“寺”字是“持”的本字,把持的意思。《说文解字》:“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之声。”“寸”的篆文像手拿捏形状,下面的点指在脉搏跳动的位置。古代的一寸长度指的是手掌与手腕之间的横纹到脉搏跳动的位置,后来引申为“法度”。上面的“之”,是“往”的意思,从字形看就是“把持语言的度”,说白了是“怎么表达语言”的意思。
现在理解的“诗性”一词源出于18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的《新科学》。台湾林雪铃教授在《新科学》中的论证认为:“诗性思维,又称原始思维,意指人类儿童时期所具有的特殊思考方式。其特征为主客不分,运用想象力将主观情感过渡到到客观事物上,使客观事物成为主观情感的载体,从而创造出一个心物合融的主体境界。”(林雪铃《以“启发诗性思维”为导向的新诗教学设计及其实作成果分析》)[1]
有的把“诗性”翻译成“诗的逻辑”,指“诗的语言”。维科认为最初的语言是一种“幻想的语言”,它所用的材料是有实体的事物,这些事物是被想象为有生命的,大部分被想象为神的。这种语言就是诗的语言即诗的逻辑,它的特点在于“赋予感觉和情欲于无感觉的事物”或“把有生命的事物的生命移交给物体,使它们具有人的功能”。如用“眼睛”指放阳光进屋的“窗孔”等。这一观点直接影响了移情说,并对现代西方美学(包括近年出现的后结构主义美学)产生影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