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仿真之美

一、仿真之美

模仿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玉石的基础训练有的是模仿别人的模仿。几万年的玉石制品为玉石手艺人提供大量的素材。顺着前人造型经验,在仿制玉雕的古老氛围中,各种纹样延续其传统的造型。怕型不准!又不知该变成什么样?但尽量要仿得像。视觉疲倦的玉石手艺人,在自己有限的焦段中,调节最佳的焦距。熬到两眼昏花,才换来“德艺双馨”的称号。

(一)美到魂里去

魂!或许就是这“魂”,在模仿中传承了华夏“民族魂”。对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生命有限,代代相传。工具会更新,技艺也不可照传。时代的审美终会改变。比如书法,商代的文字,演变成大篆,再演变成小篆;隶变、章草演变成楷书、行书、草书。字形在变,书写者也在变;工具在变,技法也在变;字体在变,载体也在变;由繁体到简体,就算简化到“裸体”,道体不会变。有一种极为可贵的精神在模仿中潜移默化地传承下来。一代一代,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仿得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魂”还在。

正是玉文化的魂,在玉雕的仿样中,经历无数的轮回,使我们能够迅速地学习玉雕技艺,快速地适应时代审美。

会变的是“用”的方式。玉石毫无怨言地接收任意“整容”,成为再现其他物象的介质。

(二)从仿像到仿真

仿像是体验,仿真,是验证。仿像要体会,仿真要意会。

仿像是体会“真”的过程。仿像是以亲手实操的方式,体验手感和美感,以真实的体验,完成玉石重生的美妙课程。

人生的意义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这个道理只能靠自己真真切切地体会。玉雕和其他美术门类一样,必须要动手实干。独立的体验工作,很大程度上减少来自外界的干扰,保存了“意”的纯度。

(三)仿真作品符合大众美

美术院校的素描课,是仿真的课程,主要对着静物写生。许多静物来自生活素材,如瓜果、用具等。对人物的写生更是仿真,求真的课程。人体美最符合人的审美。这对了解物象比较真实,也是蕴载“格物致知”的传统美德。

雕刻师们如果具备了玉雕的仿像能力,或者说感受到玉雕的精魂。再结合静物写生的方法,可以相对轻易地创作出仿真的作品。

仿真作品取材于日常生活,具象地再现各种食材,如瓜果、蔬菜、海产品、加工过的食品等。摆上满满一桌,引来无数围观。这是最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现在许多会所都会收集这样的作品,用来增加气氛。这种气氛是俗气的。

琥珀作品 何马 作

这样的作品当然“俗”,甚至“低俗”。只有在美术界或文人圈才有“低俗”审美概念,这是有一定成因的。模仿都是在基础学习的初级阶段经历的,大多以写实手法去仿真。雕刻师们一开始都喜欢这种仿真手法,仿得像了还很得意,等表现力熟练了,就觉得平常,“凡所难求皆绝好,但能如愿便平常”。过了这个阶段再回头看,那是小儿科的把戏,就觉得腻。这是人类特有的喜新厌旧心理。这心理的好处是促使创新,促进发展。这心理把握不得当,就滋生傲慢心,有分别心,得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这不利于心性的成长。尤其从艺者,平等心和虚心是插入艺术门界的入门槛。但修为高的艺术家不这么看,他们往往从一般的作品中找到可用之处。

(四)仿真美的社会价值

有些作品的内容,需要用到仿真的手法,比如作品《榛论》,表面看用写实手法,表现出榛子的仿真外貌,其形、色、质都很具像,却不是可以吃的榛子。“榛”与“真”为谐音;作品的《榛论》和“争论”也是谐音。分享一首“很俗”的打油诗:

“如榛不是榛,

肖物有原因。

美石多名目,

当真莫较真。”

《榛论》 仙游石 何马 作

雕成的“榛”当然是“假的榛”,可以吃的“榛子”也只是名称,英文、德文定然不是这个读音。给英国人讲榛子,不如看实物。可见“榛”的名称也是假象。那么还要再较真吗?

(五)仿真作品的审美价值体现在认知上

权且说“俗”吧,“俗”是一种理解,普遍存在广大群众基层中。俗的反面就是雅,雅俗是相对而言,没有俗就没有雅。所以,“俗”是“雅”的成就者。入乡随俗才不犯禁。

认知总要从初级的“仿真”开始,先养成接受“仿真”的习惯,逐渐对“仿真”有了兴趣才有可能提升与深入。

如果一开始就给没有美学经验的人“阳春白雪”,弄不好“寒”了人家的心。

(六)仿真美是从艺者的职业素养基调

培养和成就一个手艺人不仅需要家庭的支持与付出,还需要自己努力及老师、同学、朋友们的帮助。此外还有更重要的条件就是社会环境。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这是在制作仿真作品过程中,我们要向万物学习,向大自然汲取养分。我们不知不觉地感悟万物的共存法则,大自然的无私奉献,及有限自然资源的危机。

(七)仿真美体现了使用玉石资源的合理性

每一种玉石,无论什么样的材质都有用处。不同的质地、色彩、肌理等都可以找到现实中的物体与之相对应。这样题材就更为广泛。无论材质好坏都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厚此薄彼”的玉石价值观因此得以纠偏。

(八)仿真美的意识基础

“像”,靠仿。“真”,靠悟。像是像,真是真,没有绝对意义的真相。这是仿真美的意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