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软质玉石利用
2025年09月26日
六、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软质玉石利用
这个时期,在战争频繁中并存安宁,时局动乱迫使能者退隐。此时“治玉”已经向“玉雕”华丽转身。犹如道家的高频传递不但不能外显,还要隐遁到人间烟火之外。“治玉”的质朴精神淡出主流之外,仅以表象外示,获取和谐共处。内在的治玉精神在外表的简单遮掩下潜滋暗长。有赖于汉代400多年的滋养,给佛家思想的“转世”,提供了“肉身”承载。表现为精神的寄托转向佛教和道家。以致发展“佛教”。
玉雕虽然数量减少,雕工简单,却不失风骨,仍然透出汉玉的气度。
大批被迫往南方迁徙的士大夫阶层,带着中原文化,却带不上玉雕工具。而南方“柔而易攻”的滑石却派上用场。滑石就现在的叶蜡石,属于软质玉石类,寿山石、青田石、巴林石、昌化石、泰顺石、上饶石、老挝的保利石等都是叶蜡石类。古代称作“珉”“瑌”或“碝”。明·徐渤《游寿山寺》诗中有“草侵故址抛残础,雨洗空山拾断珉”的句子。[5]《广韵》:“瑌,珉也,玉佩也。”《毛传》:“士佩瓀珉而青组绶。”
软质玉石的雕刻,如寿山石雕、青田石雕最迟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发端了。
“我们所发现的寿山石雕实物,最古的应属南朝(420-589年)。1954年,福州仓山桃花山福建师范学院工地发掘南朝墓葬——座,出土‘石猪’1件,高1.1厘米、长6.4厘米,呈伏卧状,用的是长方条石料稍加琢磨,再用简单线条刻画形象。其石质,初步鉴定为寿山老岭石。”[6]
“青田石雕的起始,据《青田县志》(1989年版)记载,六朝时已问世。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六朝殉葬用的石雕小猪,所用石料为叶蜡石,石色呈青灰色。”[7]
可见,软质玉石雕刻是延续汉代玉雕一脉发展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