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轩告诉我,她的博士论文将要出版,嘱我作序。我为她高兴,也倍感欣慰。杏轩多年的心血结晶即将面世,可喜可贺。

回想起和杏轩的相识、相交,许多情景历历在目。首先呈现在脑际的是一幅永不褪色的画面:师大文科楼前,我和杏轩一家合影。这是杏轩博士毕业典礼后的重要节目,她的父母、爱人、三岁的女儿都参加了她的毕业典礼,我见证了这个属于她和家人的幸福时刻。作为她的导师,看到她的孩子和论文一起顺利成长,真心替她感到高兴!那天虽然有点冷,但天气很好,阳光明媚,身心都感受到了温暖。作为导师,我目睹了杏轩专心刻苦的学习历程,目睹了她论文写作所经历的柳暗花明的波折起伏,目睹了她怀胎十月的艰辛与快乐……杏轩的宝宝几乎和她读博同步,这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读博经历。杏轩告诉我,考博时得知怀孕了,当时,真的有些替她担心,如何将鱼与熊掌兼得,同时培育好宝宝和论文这对双胞胎。三年半后,杏轩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这个问题得到了最完美的答案,宝宝和论文一起健康成长。当然,其中的酸甜苦辣杏轩一定有刻骨铭心的体味。读博的三年多时间里,杏轩既要研读,又要照顾从腹中到呱呱坠地的婴儿,好在有家人鼎力支持的坚强后盾,好在杏轩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她坚持了下来,以最短的时间,最好的成绩,获得了双丰收,兑现了她博士入学考试时对我的承诺,也给自己的女儿树立了一个榜样。

杏轩2009年入学,是我招收的第二届博士研究生,也是我第一个毕业的博士。她在思想品行、道德修养、学术水平各方面品学兼优。在学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与她刻苦认真、勤奋好学的优良品质是分不开的。她一直走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永不放弃。她于2006年从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毕业,毕业之后的一年时间里,她多方搜集资料,一心准备再冲刺考博。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报考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终获成功。本科就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她,心里多年来一直将福建师大文学院当成一座学术研究的殿堂,2009年被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录取,多年的愿望实现了,电话听筒里可以感受到她激动喜悦的心情。2009年入学后,我们相处得非常融洽。我们是相互尊重的师生,是无话不谈的朋友,是情同母女的亲人。那一年我只招收了杏轩一个博士生,用她的话来说,是“独生子女”,她庆幸自己作为“独生子女”可以享受诸多“特权”,因为可以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杏轩并不因“独生子女”而骄奢懒惰,而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认真学好每一门课程,并攻读了语言学、文艺学等交叉学科的大量书籍,使自己具有了扎实的专业基础,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博士在读期间共发表了较高质量的论文五篇(根据学校规定,仅要两篇)。

认真刻苦是杏轩的优良品质,她认真对待课题研究,对研究对象做了穷尽式的搜索,对《红楼梦》隐喻语料做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在前人已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基础上写出了高质量的论文。在论文答辩时对问题敏锐深入的思考,对答如流的状态,博得了答辩组专家的一致好评,如期顺利毕业。杏轩为人真诚热情,尊重老师,虚心求教,博得教师们的一致好评。因了她的悟性,她的扎实基础,她的自觉,成为我带过的学生中成绩优异而又带得很轻松的突出一员。杏轩的学术水平和知识结构经过博士期间的学习和锻炼,其理论研究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都有了突飞猛进。这得益于丰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得益于刻苦钻研的精神。

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杏轩倾注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她利用自己外语与汉语两栖的学科优势,尝试突破《红楼梦》研究的传统视角,结合西方认知隐喻研究的新理论、新视角,对《红楼梦》语言做独具特色的分析研究。视角是论文的起点和支点,它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课题研究的创新程度,杏轩深知此理。她的博士论文注重视角的选择,借鉴西方隐喻研究中强调隐喻作为人类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概念隐喻理论,从强调认知的全景隐喻视角切入,从语境构建、概念隐喻、隐喻叙事和辩证隐喻四个层面对《红楼梦》(前八十回)及其经典英译进行了一次较系统的语言考察。这对传统的隐喻研究和《红楼梦》研究都是一次有益和大胆的尝试。杏轩求知欲强,除了语言学外,还认真学习文艺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等边缘学科有关知识,使其知识结构具有了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其博士论文《基于隐喻视角的〈红楼梦〉语言艺术研究》成为多边缘学科有机交融的产物。

书稿《隐喻修辞——〈红楼梦〉语言新视野》正是在杏轩的博士论文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而成的。对杏轩而言,这次书稿的出版绝对不逊色于当年考博成功和博士顺利毕业。书稿的修改出版是对《红楼梦》隐喻现象做较系统的考察、进一步完善《红楼梦》隐喻研究整体框架的过程。该书为《红楼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新的研究方法,使《红楼梦》隐喻研究体系进一步完善。从隐喻视角对《红楼梦》语言进行系统探讨,较深入地揭示了《红楼梦》深刻的隐喻奥秘和隐喻哲思。该书有着作者对《红楼梦》的个性化解读和独到领悟,语言流畅,文笔清新。希望该书的出版能在《红楼梦》专业研究学者和热爱《红楼梦》的大众读者中产生积极良好的研究共鸣和阅读体验。

在杏轩著作即将出版之际,写上几句话,以表示我真诚的祝贺与祝福。博士毕业不是终点,专著出版也并不意味着研究终止。从杏轩不断努力前行的执着研究道路,我们可以断定,她会以这些阶段作为新的起点,不断奋进。祝愿她的学术之旅繁花似锦,硕果累累。

祝敏青

己亥年初于御园

(序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