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按作者姓名音序排列)

一、中文参考文献(含译作)

(一)专著译著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版;

2.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修订重排本)》,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3.从莱庭:《英语修辞学新论》,济南:济南出版社1999年版;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程雨民:《英语语体学和文体学论文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7.丁国旗:《认知语法视角下的意象分析与翻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丁维忠:《红楼梦:历史与美学的沉思》,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范家材:《英语修辞赏析》,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范圣宇:《红楼梦管窥:英译、语言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

12.冯广艺:《语境适应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3.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红楼梦大辞典》,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1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5.耿占春:《隐喻》,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16.龚学胜:《当代汉语词典(国际华语版)》,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8年版;

17.郭鸿:《英语文体分析》,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8年版;

18.郭豫适:《红楼梦问题评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9.侯维瑞:《英语语体》,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0.红楼梦集刊编委会:《红楼梦研究集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1.胡适:《胡适论红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2.胡曙中:《英语修辞比较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3.胡曙中:《英语新修辞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4.胡曙中:《英语修辞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5.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26.胡文彬:《〈红楼梦〉在海外》,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27.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胡壮麟:《隐语与文体》,载王守元、郭鸿、苗兴伟主编:《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9.黄朝阳:《中国古代的类比》,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0.黄伟新、Paul Livesey编著:《英语文体与修辞概论》,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1.蒋和森:《红楼梦论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32.蒋勋:《蒋勋说红楼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33.季广茂:《隐喻理论与文学传统》,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4.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35.乐黛云:《作为〈红楼梦〉叙述契机的石头》,载氏著:《跨文化之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6.李辰冬:《红楼梦研究》,北京:正中书局1945年版;

37.李国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8.李国南:《辞格与词汇》,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9.李劼:《红楼十五章》,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40.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41.梁巧娜:《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梁扬、谢仁敏:《红楼梦语言艺术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43.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4.林兴仁:《红楼梦修辞艺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45.林以亮:《〈红楼梦〉西游记——细评〈红楼梦〉新英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

46.刘宓庆:《文体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

47.刘大为:《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8.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49.刘宏彬:《〈红楼梦〉接受美学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0.刘继保:《红楼梦评点研究》,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2007年版;

51.刘梦溪:《红楼梦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52.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53.刘梦溪:《陈寅恪与红楼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54.刘梦溪:《〈牡丹亭〉与〈红楼梦〉:刘梦溪论红楼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

55.刘士聪:《红楼译评——〈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6.刘世生:《西方文体学论纲》,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7.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8.刘心贞:《〈红楼梦〉方言及难解词词典》,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

59.刘勰:《文心雕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60.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61.刘翼斌:《概念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62.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3.刘重德:《翻译漫谈》,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4.罗钢:《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5.鲁枢元:《超越语言——文学言语学刍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66.吕启祥:《红楼梦开卷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7.吕启祥、林东海主编:《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68.吕煦:《实用英语修辞》,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9.倪宝元:《大学修辞》,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0.潘红:《英汉国俗词语例话》,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1.潘晓东:《〈红楼梦〉两种现行本子的修辞比较——比较之一:准确、通顺》,载中国修辞学会编:《修辞学论文集(第二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2.秦秀白:《英语文体学入门》,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66年版;

73.秦秀白:《文体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74.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5.邵锦娣、白劲鹏:《文学导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7.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8.宋歌:《楼外说梦:论红楼女性》,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79.孙爱玲:《〈红楼梦〉对话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0.孙绍振:《审美形象的创造》,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81.孙逊:《红楼梦鉴赏辞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年版;

82.孙亚编著:《语用和认知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3.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4.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5.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6.谭学纯、濮侃、沈孟璎:《汉语修辞格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87.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8.谭学纯、朱玲:《修辞研究:走出技巧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谭载喜:《翻译与翻译研究概论:认知·视角·课题》,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年版;

90.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

91.王国维:《〈红楼梦〉之精神》,载胡适等:《名家正解红楼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92.王建华、周明强、盛爱萍:《现代汉语语境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3.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

94.王蒙:《红楼启示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95.王守元:《英语文体学要略》,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6.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97.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8.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99.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00.王一川:《语言乌托邦: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1.王占馥:《汉语语境学概论》,海口:南方出版社1998年版;

102.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03.王佐良:《英语文体学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年版;

104.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年版;

105.温科学:《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6.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7.徐岱:《艺术的精神》,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8.徐鹏:《英语辞格》,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09.徐迟:《红楼梦艺术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110.许渊冲:《翻译的艺术》,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8年版;

111.许渊冲:《文学与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2.徐有志:《现代英语文体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3.薛汉荣:《英语语体入门》,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4.谢之君:《隐喻认知功能探索》,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5.谢祖钧:《英语修辞》,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116.谢祖钧:《新编英语修辞》,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7.杨淑华:Metaphor and Style,载王守元、郭鸿、苗兴伟主编:《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18.杨为珍、郭荣光主编:《红楼梦辞典》,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19.叶子南:《认知隐喻与翻译实用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20.余立三:《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21.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2.俞晓红:《〈红楼梦〉意象的文化阐释》,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3.余江涛、张瑞德等编:《西方文学术语词典》,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124.袁晖:《比喻》,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25.张德明:《文学语言描写技巧》,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

126.张洪波:《〈红楼梦〉的现代阐释——以“事体情理”观为核心》,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127.张炼强:《修辞理据探索》,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8.张沛:《隐喻的生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9.张秀国:《英语修辞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0.张文庭:《英语修辞及惯用法》,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1.张文勋:《诗词审美》,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2.赵敏俐:《文学研究方法论讲义》,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版;

13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3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4年版;

135.郑雅丽:《英汉修辞互译导引》,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6.郑远汉:《修辞风格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37.郑子瑜、宗廷虎:《中国修辞学通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38.周定一主编:《红楼梦语言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39.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140.周汝昌主编:《红楼梦辞典》,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41.周汝昌:《红楼小讲》,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142.周思源:《红楼梦创作方法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143.周书文:《红楼梦人物塑造的辩证艺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44.周中明:《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5.邹晓丽:《解语析言说红楼》,沈阳:沈阳出版社2007年版;

146.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47.祝敏青:《小说辞章学》,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48.祝敏青:《文学言语的多维空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49.朱全国:《文学隐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50.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1.[法]保罗·利科:《活的隐喻》,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152.[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153.[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54.[英]泰伦斯·霍克斯:《隐喻》,穆南译,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55.[英]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56.[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57.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中英对照和合本,新修订标准版)》。

(二)期刊论文

1.白小兰:《隐喻辨认及其语用意义》,《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陈海涛、尹富林:《语篇信息结构认知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外语研究》2007年第6期;

3.陈吉荣:《论切斯特曼认知模因翻译策略的贡献与局限》,《上海翻译》2011年第3期;

4.陈小慰:《作为修辞话语的隐喻:汉英差异与翻译》,《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5.程琪龙:《语言认知和隐喻》,《外国语》2002年第1期;

6.邓志辉:《认知科学视域下西方翻译过程实证研究发展述评》,《外国语》2012年第4期;

7.邓志辉:《认知学与翻译学结合的新起点》,《中国翻译》2011年第3期;8.董桂荣、冯奇:《从概念整合的角度看翻译创造的合理性》,《上海翻译》2005年第2期;

9.冯全功:《从认知视角试论翻译能力的构成》,《外语教学》2010年第6期;

10.耿智:《从认知-功能视角对功能翻译理论的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2期;

11.耿智、杨佳:《论认知语境与翻译》,《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12.顾曰国:《西方古典修辞学和西方新修辞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2期;

13.洪振国:《艾米莉·迪金森——现代主义的先驱》,《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4期;

14.胡传吉:《吾之大患,为吾有身——〈红楼梦〉的疾、癖、痴》,《红楼梦学刊》2006年第4期;

15.胡壮麟:《语法隐喻》,《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

16.胡祖平:《太虚幻境四仙姑隐喻含义新论》,《红楼梦学刊》2005年第4期;

17.蓝纯:《从认知视角看〈宝积经〉中的比喻》,《当代修辞学》2012年第3期;

18.李蓓:《〈红楼梦〉语言学研究综述》,《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4期;

19.李洁非:《〈红楼梦〉:作为一个隐喻》,《红楼梦学刊》1991年第4期;

20.李平:《从认知心理学看翻译理论的意义》,《中国科技翻译》1999年第1期;

21.李瑞林:《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中国翻译》2011年第1期;

22.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1期;

23.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外国语》2002年第2期;

24.刘冰泉、张磊:《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中国翻译》2009年第4期;

25.刘国辉:《框架语义学对翻译的“三步曲”启示:认知图式、框架和识解》,《外国语文》2010年第4期;

26.鲁克伟、韦汉:《死喻形成的多维思考——隐喻是如何被词汇化的》,《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7.孟志刚、熊前莉:《中国英语修辞学二十年》,《外国语言文学》2004年第1期;

28.潘红:《林译〈迦茵小传〉道德话语的修辞建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29.束定芳:《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外国语》1996年第2期;

30.束定芳:《隐喻的语用学研究》,《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31.束定芳:《论隐喻的基本类型及句法和语义特征》,《外国语》2000年第1期;

32.束定芳:《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4期;

33.束定芳:《论隐喻与明喻的结构及认知特点》,《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2期;

34.申丹:《功能文体学再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3期;

35.沈杏轩:《注定宝黛爱情悲剧的“起誓”语境分析》,《沈阳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36.谭姗燕、黄曙光:《〈红楼梦〉中的语音隐喻》,《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37.王斌:《隐喻系统的整合翻译》,《中国翻译》2002年第2期;

38.王斌:《映射及其认知运作》,《外语研究》2001年第3期;

39.文旭、罗洛:《隐喻·语境·文化》,《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1期;40.汪立荣:《从框架理论看翻译》,《中国翻译》2005年第3期;

41.汪少华、郑守疆:《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42.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中国翻译》2005年第5期;

43.肖家燕:《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中国外语》2010年第5期;

44.严世清:《隐喻理论史探》,《外国语》1995年第5期;

45.杨雯、张明林:《死喻形成的认知基础及其复活的必要条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年第10期;

46.余高峰:《隐喻的认知与隐喻翻译》,《学术界》2011年第1期;

47.张春泉:《〈红楼梦〉蕴藏的语汇资源——流行语、熟语、方言词语举隅》,《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48.张德禄:《韩李德功能文体学理论评述》,《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期;

49.张廷兴:《艳情小说:明清小说研究应关注的一个领域》,《理论学刊》2005年第5期;

50.祝敏青:《话语调控与语境》,《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3期;

51.祝敏青:《变格修辞与语境》,《修辞学习》2001年第1期;

52.祝敏青:《文学语境的多维视界》,《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53.祝敏青:《当代小说语境中的对话审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2期;

54.祝敏青:《小说对话的多视域审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三)学位论文

1.安军:《科学隐喻的元理论研究》,山西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2.白军芳:《〈水浒传〉与〈红楼梦〉的性别诗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3.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4.李根亮:《〈红楼梦〉的传播与接受》,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5.孙爱玲:《〈红楼梦〉人文之思辨》,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6.孙科伟:《〈红楼梦〉美学阐释》,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7.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8.徐宏章:《隐喻话语理解的语用认知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二、英文参考文献

1.Andrew Goatly,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1,2nd edition;

2.Aristotle,Rhetoric and Poetics,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1954;

3.Basil Hatim and Ian 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7;

4.Bipin Indurkhya,Metaphor and Cognition:An Interactionist Approach,Amsterdam:Kluwer Academic,1992;

5.Dan Shen:Literary Stylistics and Fictional Translation,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1995;

6.David Crystal and Derek Davy,Investigating English Style,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69;

7.Elizabeth C.Traugott and Mary L.Pratt,Linguistic for Students of Literature,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0;

8.Eugene A.Nid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9.Eugene A.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10.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1.Ferdinand de Saussur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12.F.C.T.Moore,“On Taking Metaphor Literally”,in David S.Miall,ed.,Metaphor: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Harvester Press,1982;

13.Geoffrey N.Leech and Michael H.Short,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originally published by Longman,1981;

14.Geoffrey Leech,Seman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15.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16.George Lakoff and Mark Turner,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8;

17.George Lakoff,“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in Andrew 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3;

18.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New York:Basic Books,1999;

19.George Lakoff,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20.Gerard Steen,Understanding Metaphor in Literature:An Empirical Approach,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4;

21.Gilles Fauconnier,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2.Gilles Fauconnier and Mark Turner,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New York:Basic Books,2003;

23.Gillian Brown and George Yule,Discourse Analysi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24.Guy Cook,Discourse and Literatur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25.Henry G.Widdowson,Practical Stylistic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26.Henry G.Widdowson,Stylistics and Teaching of Literature,London:Longman,1975;

27.I.A.Richard,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8.James Edwin Mahon,“Getting Your Sources Right:What Aristotle Didn't Say”,in Lynne Cameron and Graham Low,eds.,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9.Joanna Thornborrow and Shan Wareing,Patterns in Language:Stylistics for Students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Routledge,2000;

30.John I.Saeed,Seman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

31.John Lyons,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32.John Taylo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

33.John Lyons,Seman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34.Joseph Danks,Gregory Shreve,Stephen Fountain,Michael Mcbeath,Cognitive Proces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7;

35.Keith Allan,Linguistic Meaning,Volume 1,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6;

36.Katie Wales,A Dictionary of Stylistics,London:Longman,1989;

37.Mona Baker,In Other Words: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London:Routledge,1992;

38.Paul Ricoeur,The Rule of Metaphor,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77;

39.Paul Ricoeur,The Rule of Metaphor:The Creation of Meaning in Language,New York:Routledge,1978;

40.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1.Quintilian,Institutio Oratoria,VII,vi,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 Press,1920;

42.Randolph Quirk and Gabriele Stein,English in Use,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90;

43.Raymond W.Gibbs Jr.,“Evaluating Contemporary Models of Figurative Language Understanding”,Metaphor and Symbo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1,pp.317-333;

44.Ronald Langacker,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Berlin and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9;

45.Samuel R.Levin,The Semantic of Metaphor,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7;

46.Ulla Connor,Contrastive Rhetoric—Cross-cultural Aspects of Second-language Writ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7.Xueqin Cao,The Story of the Stone(Vol.I),David Hawkes,trans.,London:Penguin Books,1973;

48.Xueqin Cao,The Story of the Stone(Vol.II),David Hawkes,trans.,London:Penguin Books,1979;

49.Xueqin Cao,The Story of the Stone(Vol.III),David Hawkes,trans.,London:Penguin Books,1980;

50.Zoltan Kovecses,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