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的分类

二、概念隐喻的分类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介绍了概念隐喻中几种较为常见的隐喻形式,分别命名为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空间隐喻(spatial/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是概念隐喻中系统性表现最突出和完整的一种,通常隐藏在人类思维深层中,较不易被察觉。例如,以下关于时间的表述中共同隐藏着“时间是金钱”(TIME IS MONEY)这一概念隐喻。

你在浪费我的时间。(You are wasting my time.)

乘飞机能帮助你节约不少时间。(Taking the plane saves you much time.)

我在她身上耗费太多时间了。(I've invested a lot of time in her.)

你还剩多少时间?(Did you have much time left?)

他没有有效利用时间。(He doesn't use his time profitably.)

虽然很多时候用于描述金钱的语言都可以用于表达时间的概念,我们却几乎没有注意到在语言表达背后的隐喻思维习惯。所谓结构隐喻就是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混、或完全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4]结构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之间一系列的映射关系,表现为将源域直接投射移植到目标域上,使目标域获得更加清晰的结构和界定。莱考夫和约翰逊两位学者在书中列举了许多常见的结构隐喻:想法是食物(IDEAS ARE FOOD),想法是植物(IDEAS ARE PLANTS),想法是产品(IDEAS ARE PRODUCTS),爱是战争(LOVE IS WAR),爱是疯狂(LOVEIS MADNESS),爱是魔法(LOVEIS MAGIC)等。

除了结构隐喻之外,莱考夫等人还在研究中发现,事物结构的各个方面,包括状态、变化等,经过空间、运动和力量方面的隐喻才获得了认知特征,“空间组织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占据着中心地位”。[5]从空间概念到非空间概念的跨域映射形成了空间隐喻,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方位隐喻。空间隐喻是在同一个概念系统内部,参照上下、前后、内外、深浅等空间方位组建而成的一系列概念隐喻。[6]

空间隐喻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是人类思维的基础,因为人类的许多抽象概念都是用空间隐喻(spatial metaphor)来构建的。[7]例如,借用“上—下”的空间对比关系表示时间概念,如“上午”“下午”;借用“高—低”的空间对比关系形容人类的情绪概念,如“兴高采烈”“士气低落”;还可以借用“高—低”的空间对比关系形容人们之间的社会地位、相互关系,如“上头才离了几天”“下人们在等您呢”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均是通过具体的空间方位概念表达某种抽象复杂的情感概念。事物的性质、数量、社会属性等抽象范畴的内容都常常被赋予“上—下”的空间语义特征,如多是上(MORE IS UP),少是下(LESS IS DOWN);好是上(GOOD IS UP),坏是下(BAD ISDOWN);地位高是上(HIGH STATUS IS UP),地位低是下(LOWSTATUSIS DOWN)等。

除了空间隐喻,莱考夫和约翰逊还提出了另一个概念隐喻的类型: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这类隐喻是通过对日常接触的物质或物体的经验感受来理解某种抽象的经验或描述较为抽象的概念的。[8]例如:“我们打败了近期的通货膨胀”“我的心都碎了”“他的思维短路了” 等。“打败”“碎了”和“短路”这些词语都是用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中诸如“通胀”“心情”和“思维”这样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的,他们是整个句子呈现隐喻意义的核心或关键。莱考夫等还指出,我们与物体的经验,特别是我们自己的身体,奠定了为数很多的“本体隐喻”,那就是把事件、活动、情感、观点等视为实体或实质。[9]这点和汉语隐喻历来所持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点似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