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译者修辞认知

一、译者修辞认知

从《红楼梦》经典英译看译者的修辞认知,必须从翻译的三要素——原文本、译者、译本(包括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说起,这是探讨翻译问题的核心。传统意义上,翻译被认为应以忠实原文为标准,而后来的功能学派则提出翻译应考虑翻译的目的,特别是目的语读者受众对译本的阅读接受情况。前者立足于原文本,要求译者的翻译必须忠于原文;后者则提出以目的语受众为中心,译者应考虑受众的接受需求。两大分野各有侧重,但对于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似乎都心照不宣地达成共识,只是很少具体化地衡量译者的重要性。

我们不能将原文本、译者、译本(包括译文读者)三者割裂来看翻译,而应充分认识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桥梁、纽带的作用。这种作用源于翻译中交流沟通、互通有无的翻译目的,这种作用也契合修辞行为在沟通中达到最佳言说效果的修辞目的。我们将其称为译者修辞认知。所谓译者修辞认知,是指译者在从源语到目的语转换过程中,有意识地在译文中融入对原文本自我个人主观的阅读认知,在译入语中呈现出为目的语受众所接受的普遍再阅读认知。译者修辞认知能更好地衡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能更进一步细化讨论原文本、译者、译本(包括译文读者)三者的关系。

据此,译者修辞认知至少应该包括三个部分。第一,客观的译者修辞认知。从本质上讲,认知虽然是主观的,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但所有主观认知都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之上的。译者的主观发挥是有一定限制的,这限制就源于原文本提供的语源限制、语境设置。任何翻译都不可能是脱离原文的无“本”之“木”。原文本是任何翻译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也是翻译结果的“根本”所在,能够从根本上确保译者修辞认知的客观性。第二,主观的译者修辞认知。在承认译者客观修辞认知的前提下,应充分认识到译者修辞认知的主观性。这种主观修辞认知源于译者个体认知的差异性,译者主体之间所处的不同环境,知识结构、文化差异等不同的外部环境因素,均能导致译者面对同一部原文本时,采取各自不同的翻译。从本质上来说,翻译主要是对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文本语码进行映射性转译,包括了译者对原文本和目标文本的认知过程中对相关认知域的认知结构,不同译者对同一语篇自然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译法。第三,译者修辞认知的目的性。考虑翻译的目的和译入语受众的接受阅读,是规定译者修辞认知的落脚点。翻译中,译者在发挥个人修辞认知主观性的同时,必须兼顾译入语受众的认知接受的特点,帮助读者建构有效的理想认知模式。强烈的译者修辞认知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译本在目的语文化中被广泛接纳。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修辞认知起到了决定性的关键作用,原文本中的隐喻表达一般都是具有浓厚文化信息的语言表达习惯,由于源语和目的语在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有时很难在译入语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隐喻表达,去激发目的语读者的经验认知。面对类似《红楼梦》这样的隐喻表达翻译时,译者的修辞认知面临着如何取舍源语的隐喻表达,如何在目的语中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隐喻表达的问题。译者修辞认知很大程度上透露出译者个人的经验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