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结语
本章从《红楼梦》隐喻研究的现状入手,梳理《红楼梦》隐喻的研究成果,探讨相关研究的缺失,并立足于隐喻研究从修辞格到认知方式的变迁,重点阐述本书写作的意义、目的和方法。同时,本章也结合研究实际,对本书所涉隐喻定义和《红楼梦》版本做了简要相关说明。
【注释】
[1]周汝昌早在1982年和1984年就曾分别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和《文艺报》第6期上撰文认为,曹学、版本学、探佚学和脂学应是红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和主要范围。
[2]桑大鹏:《略论文学创作中的隐喻思维》,《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3]邵宁宁:《启蒙神话与成长的悲剧——〈红楼梦〉人生解读》,《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2期。
[4]陈景和:《“大荒山”新考与“灵石”的象征和隐喻》,《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5]孙春旻:《〈红楼梦〉诗性叙事探析》,《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6]刘炳辰:《〈红楼梦〉的神话思维》,《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
[7]武建雄、张运磊:《“情”本位的哲理建构与人事演绎——论〈红楼梦〉神话叙事结构对主题的揭示》,《东方论坛》2007年第2期。
[8]李淑兰:《〈红楼梦〉神话结构及其隐喻意义探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9]孔祥卫:《从〈红楼梦〉原作白描的诗化艺术看续作》,《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0]梁归智:《镜子的隐喻——论“风月宝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1]詹丹、林瑾:《论秦可卿的存在方式及其哲学隐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12]胡祖平:《太虚幻境四仙姑隐喻含义新论》,《红楼梦学刊》2005年第4期。
[13]韩冬青:《试论〈红楼梦〉人物命名的隐喻性特点》,《社科纵横》2006年第2期。
[14]胡传吉:《吾之大患,为吾有身——〈红楼梦〉的疾、癖、痴》,《红楼梦学刊》2006年第4期。
[15]钟曲莉:《〈红楼梦〉中的空间隐喻》,《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6]谭姗燕、黄曙光:《〈红楼梦〉中的语音隐喻》,《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7]杨沉:《生命的隐喻——论〈红楼梦〉中的水意象》,《滁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8]王一杰:《〈红楼梦〉中女性疾病的概念隐喻分析》,《安徽文学》2010年第6期。
[19]陈雪梅:《从〈红楼梦〉花卉隐喻看汉民族的女性美》,《文学教育》2010年第1期。
[20]李锦霞:《从〈红楼梦〉俄译本谈谚语的翻译》,《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21]莫旭强:《〈红楼梦〉隐喻法译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22]郑元会:《〈红楼梦〉隐喻翻译的必要条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23]乌兰其其格:《隐喻翻译于〈红楼梦〉》,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4]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25]赵亮:《从文化角度探析〈红楼梦〉中的隐喻翻译》,河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6]廖芸:《从“关联理论”角度探讨〈红楼梦〉中隐喻的翻译》,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7]马英:《〈红楼梦〉诗歌隐喻迁移的研究》,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8]赵倩:《〈红楼梦〉中诗歌隐喻的认知研究:两个实例分析》,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9]王丹:《〈红楼梦〉感官隐喻研究及翻译》,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0]田晓莉:《〈红楼梦〉植物隐喻认知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1]吴绯绯:《〈红楼梦〉杨译本中的隐喻认知解读》,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2]朱红雷:《〈红楼梦〉中隐喻的可译性降低的原因探讨》,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33]李晶:《从应用语言学隐喻观探析〈红楼梦〉隐喻的翻译》,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34]蒲黔渠:《审美再现的多样化分析:〈红楼梦〉英译本中用于人物塑造的动物隐喻之翻译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35]杨定都:《从关联理论看〈红楼梦〉诗词中隐喻的翻译》,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36]林双飞:《〈红楼梦〉中的概念隐喻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37]卢子素:《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霍译本〈红楼梦〉隐喻及其翻译策略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38]杨璐:《〈红楼梦〉中花喻的认知研究》,四川外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39]马娅:《人世兴灭的隐喻——〈百年孤独〉与〈红楼梦〉的简单比较》,《中州学刊》2002年第3期。
[40]吴春红:《审美意象的隐喻性构建与理解——关于〈哈姆雷特〉和〈红楼梦〉中的意象对比研究》,《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41]李胜:《〈西游记〉〈红楼梦〉中“石头”的文化隐喻》,《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42]殷定芳:《试析空间叙事隐喻的价值信息——以〈红楼梦〉和〈鲁滨逊飘流记〉为例》,《淮阴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43]冯军:《水石文化隐喻——〈西游记〉中唐僧与〈红楼梦〉中贾宝玉比较研究》,《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44]高国藩:《〈红楼梦〉中的谜语》,《红楼梦学刊》1984年第1期。
[45]李洁非:《〈红楼梦〉:作为一个隐喻》,《红楼梦学刊》1991年第4期。
[46]易名:《〈红楼梦〉的哲理意蕴》,《红楼梦学刊》2001年第2期。
[47]胡祖平:《太虚幻境四仙姑隐喻含义新论》,《红楼梦学刊》2005年第4期。
[48]胡传吉:《吾之大患,为吾有身——〈红楼梦〉的疾、癖、痴》,《红楼梦学刊》2006年第4期。
[49]肖家燕、李恒威:《诗歌隐喻与诗歌主题的异化翻译——〈红楼梦〉诗歌英译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1期。
[50]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51]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52]孙亚编著:《语用和认知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5页。
[5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第6页。
[54]黄朝阳:《中国古代的类比》,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页。
[55]季广茂:《隐喻理论与文学传统》,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56]袁晖:《比喻》,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9页。
[57]2010年起该刊已更名为《当代修辞学》。
[5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第8页。
[59]谢之君:《隐喻认知功能探索》,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60]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1]刘大为:《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3]张沛:《隐喻的生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4]潘晓东:《〈红楼梦〉两种现行本子的修辞比较——比较之一:准确、通顺》,载中国修辞学会编:《修辞学论文集》第二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93页。
[65]《辞海(普及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1011页。
[66]《世界辞书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40页。
[67]《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6页。
[68]《新现代汉语双语词典(最新增补本)》,长春:延边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0页。
[69]《当代汉语词典(国际华语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216页。
[70][英]泰伦斯·霍克斯:《隐喻》,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39页。
[71]汉语部分为作者的译文。
[72]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
[73]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
[74]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
[75]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Boston:Pearson Edacation,2015.
[76]Collins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London:Harper Collins OK,2018.
[77]Aristotle,Rhetoric and Poetics,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1954.
[78]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p.5.
[79]George Lakoff,Mark Turner,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p.135.
[80]Raymond W.Gibbs Jr.,Evaluating Contemporary Models of Figurative Language Understanding,Metaphor and Symbo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1,pp.317—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