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喻”与语境构建

一、“死喻”与语境构建

“死喻”(dead metaphor)是指隐喻义与该词的原义已经失去联系或已经成为该词常用意义的隐喻。[23]换言之,“死喻”是隐喻的一种类型,是因其使用范围广泛、使用时间长久而已经“丧失了新鲜感”(the lost of freshness)的隐喻,也可以说是“过时了”(out-of-date)的隐喻。隐喻是人类思维认知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和习惯,“隐喻意义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将源领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领域,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领域特征的目的”。[24]隐喻不是一个“非死即活”的问题,“当我们称之为隐喻的意义效应与增加多义性的语义变化重新结合起来时,隐喻就不再是生动的隐喻而是死板的隐喻”。[25]从历时角度看,隐喻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首先,作为人类思维认知方式存在的隐喻,必将随着语言表达认知的改变而改变;其次,具体的隐喻个例在使用过程中,也会从隐喻性极高的新鲜隐喻逐渐变成失去隐喻性的“死喻”。从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距离远近和产生联想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隐喻的新奇程度,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距离越远,彼此之间现存的联系越少,这样的隐喻便越“陌生”,越容易“出彩”,在接受者看来,阅读这样的隐喻就更加“过瘾”。例如,“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的爱情宣言,就曾因出其不意的爱情想象而一时传唱大江南北。与之相反,如果源域和目标域的距离很近,彼此之间现存的联系已经是接受者所熟悉的认知内容、认知方式的话,这样的隐喻便无法再激发读者任何多余的联想了。日常语言中存在大量已经词汇化了的隐喻,便是“死喻”常见的例子,如“山脚”“针头”“电脑”等。“当隐喻不再新鲜时,它就进入了标准用法,成了用熟的词语”[26],这便属于“死喻”的范畴。“死喻”最大的特点是虽然这样的一些表达不再新鲜,不再有“陌生化”的效果,但在适当的语境“刺激”下,“死喻”是可以被激活的。新的临时语境将给“死喻”带来崭新的语义冲击波,赋予其在特定语用环境下新的隐喻义或者说是隐喻张力——“死与不死”——这也是“死喻”与其他类型的隐喻最大的不同之处。

根据“死喻”的特点,笔者认为,俗语是语言使用过程中“死喻”的典型。在汉语中,俗语具有为广大群众创造并广泛流传的一大特色,具备口语性和通俗性的特点。从广义上来看,俗语包括谚语,如“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歇后语,如“黄柏木作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惯用语,如“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如“睹物思人”等。俗语一般都有自己的来源或者典故,或者是劳动群众智慧的结晶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最终成为具有普遍被接受的固定意义的表达。通常所表达的内容不局限于字面意义,而是取决于俗语语义所存在的临时语境,也就是说,凝固的语义在具体语境使用时赋予俗语“能指”崭新的“所指”。例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所指的不是自然界中“癞蛤蟆”和“天鹅”之间吃与被吃的生物链常识,而是借两种动物这种关系的形象表达,指代某种非分之想、不合理的欲望,这是约定俗成的语义认知。当这一俗语被用于描述贾瑞对凤姐的非分之想时,它的语义所指就变得具体了,“癞蛤蟆”的语义认知作用于贾瑞身上,而“天鹅肉”的则作用于凤姐身上,贾瑞痴心妄想的丑态也就透过俗语语义认知临时地传递了出来。对于俗语的本民族使用者来说,这样的俗语放置在对话中是无须经过解释说明的,基本上彼此都能理解。这是因为表达者和接受者具有本族相同文化背景知识。作为“死喻”的俗语在叙事中的一大特色即为小说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背景语境支撑,积极地推进小说叙事语境进程。

《红楼梦》中的俗语可谓比比皆是,散见于各个章节,出现在小说大大小小的情节中,从各色不同人物口中说出。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在曹雪芹所作的《红楼梦》前八十回叙事中,大概有三十个章回中没有出现俗语,而另外整整五十回的内容中均有至少一则俗语词条出现,多的则一回就有七八则俗语词条。粗略估计,《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共有105则俗语词条(排除重复出现相同俗语词条的概率,仍总共还有近百则俗语词条),这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红楼”俗语现象。[27]在现已公开出版发行的《红楼梦》研究的相关辞书中[28],均已收录《红楼梦》的有关俗语词条。俗语是《红楼梦》叙事的一大特色,参与了小说叙事过程,本小节主要探讨俗语是如何参与小说的叙事语境的。

如前所述,俗语归入“死喻”一类,是属于语言表达中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习惯,均有自己约定俗成的隐喻义。从隐喻的认知功能来讲,俗语之所以会发挥特定的认知功能,就在于它完成了从普通到特殊、从一般到具体的概念转换和认知联系。(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verb is facilitated by the metaphor GENERIC IS SPECIFIC.)[29]相对沉寂的隐喻义在“红楼”叙事具体的语境中又被临时激活了,被赋予崭新的临时隐喻所指和隐喻义,从而参与小说叙事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