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经典英译
普遍认为,乔利(H.Bencraft Joly)在1892年翻译并出版的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是《红楼梦》英译史上的第一个初具规模的版本。这样的翻译尝试有史无前例的重要影响,但也由于译者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不足,并无法与后世较完整的《红楼梦》英文全译本相提并论。当然,对《红楼梦》部分内容的翻译开始得要比乔利早得多,最早可以追溯到1830年德庇时(John Davis)在《英国皇家亚洲学会学刊》(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上发表的两首“批宝玉极恰”的《西江月》英译及讲解。这是《红楼梦》英译史的一个起点,从此以后,在《红楼梦》诞生以来的几百年时间里,不管是中国还是海外,对这部小说的喜爱和翻译就没有停止过,而且越来越引起西方普通读者、海外学者和汉学家们的注意。1842年,英国领事罗伯聃(Robert Thom)在《正音撮要》(The Chinese Speaker)上翻译了《红楼梦》的前六回;1868年至1869年间,英国人鲍拉(E.C.Bowra)选译了《红楼梦》前八回,并连载于《中国杂志》(The China Magazine)上。
20世纪以来,据不完全统计,《红楼梦》公认的英文译本大致有以下几个版本:分别于1929年和1958年两次出版的王际真的英译本;于1958年在英国出版,由弗洛伦丝·麦克休(Florence McHugh)和伊莎贝尔·麦克休(Isabel McHugh)两姐妹根据弗朗兹-库恩(Franz Kuhn)的《红楼梦》德文译本转译而成的英译本;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用了10年的时间翻译的版本,分别在1973年、1977年、1980年出版了英文版《红楼梦》分册,霍克斯翻译了前八十回,最后四十回由他的女婿,汉学家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于1986年翻译出版,这两位汉学家合作完成的一百二十回《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在西方世界是第一部完整本《红楼梦》;1978年北京外文出版社版本,由我国著名翻译家伉俪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作翻译,为一百二十回《红楼梦》英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
表6-1 《红楼梦》各英译本译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出版的霍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和杨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已经成为大多数《红楼梦》英译研究者重点关注的经典译本。关于对两个版本的英译本的对比研究,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全方位的对比分析,因为两个版本的翻译均融入了译者毕生的心血和精力,不管在中国还是西方都产生了非常深刻而深远的影响。两个版本的英译本各有偏向,各有千秋,但均致力于提升《红楼梦》这一伟大文学巨作的世界影响力。
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在1970年抓住了和企鹅出版社合作的机会,主动辞去当时牛津大学中文系主任的教职,全面启动了《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的全本翻译工作。这在国际汉学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他是第一位为了翻译中国文化而辞职回家的汉学家。他用了10年的时间,翻译了《红楼梦》前八十回,分为三卷,标题分别是The Golden Days,The Flower-Crab Club,The Warning Voice。《红楼梦》的最后四十回,由霍克斯的女婿,汉学家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完成,分为两册,标题分别是The Debt of Tears和The Dreamer Wakes。由此,西方世界第一部全本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便诞生了。霍克斯和闵福德合译的《红楼梦》英文版,至今在西方世界拥有独一无二的经典地位。霍克斯在译本的前言中表示:“我不敢说处处翻译得都很成功,但如果能向读者传达这部中文小说给我的哪怕是一小部分乐趣,我就算没有虚度此生了。”(I cannot pretend always to have done so successfully,but if I can convey to the reader even a fraction of the pleasure this Chinese novel has given me,I shall not have lived in vain.)足见这位翻译大家对《红楼梦》翻译的重视和喜爱。同为翻译合作伙伴的闵福德在一次访谈中也坦言:“几乎所有的优秀翻译都需要翻译者的深度代入,成功的翻译最终也深深代入了译作的原作。(霍克斯)挑选《红楼梦》来翻译,原因就是他看得见自己最终有代入作品的可能。”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进行的翻译处理,需要注重译本本身的文学性与可接受性,在世界还它一个文学经典,霍译《红楼梦》The Story of the Stone便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作翻译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英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只是两位翻译大家完成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外译作品的代表性译作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接受安排,开始翻译《红楼梦》,其间曾一度中断,最后于1974年完成,于1978年—1980年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杨先生的夫人戴乃迭女士出身英国传教士家庭,在翻译上,夫妇合体共同翻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常常是杨宪益手捧中国的古典名著流畅口译,戴乃迭手下的打字机飞翔一般流动。三卷本的《红楼梦》英译本便是如此翻译而成的作品,这是至今为止唯一一部由中国人翻译的《红楼梦》全译本。杨宪益、戴乃迭以他们事业上和生活上的完美结合,创造了一个中西文化亲密无间、水乳交融的独特范例。几十年来,他们珠联璧合的合作使他们双双获得了“译界泰斗”的美誉,他们不仅创造了翻译史上的奇迹,更用一生成就了一个传奇。有一次在采访中,记者请教杨宪益:“像《红楼梦》这样的文学名著里面那些多谐音的伏笔、暗示、隐喻……翻成另外一种语言,可能难度也很大吧?”杨老听后侃侃而谈:“在英语里找到相对应的,能翻译的就翻译,解决不了的就加一个注解。当然,能解决得了的只是少数。”即使面对像翻译《红楼梦》这样艰巨的任务,杨宪益先生也是非常自信和游刃有余的,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翻译大家应有的专业风范。
毫无疑问,《红楼梦》经过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译者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翻译和传播,已成为世界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引起了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中国文学经典代表,《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造就了其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英国的《每日电讯报》2014年4月23日刊登了一篇题为《史上十佳亚洲小说》的报道,把《红楼梦》列为第一名,称其为“史诗般的巨著”,“以一个贵族家庭中的两个分支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充满人文主义精神”。[1]针对中国文学经典的对外译介而言,不管是何种身份,也不管是本土译者还是国外译者,抑或是中西合璧,如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都要对经典本身及双语文化足够熟悉,充分借鉴与利用相关互文资源,如霍克斯等对红学界研究成果的借用,力争产生精品译文。
《红楼梦》是一部用隐喻写就的小说,时间、地点和姓名的命名都包含隐喻,还有大量包含隐喻认知的俗语,大量诗词中的隐喻更是书中的珍品,这几个部分的隐喻在《红楼梦》霍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和杨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中经过译者翻译、加工、再现,而产生了广泛影响力和经典性,本章就从隐喻修辞认知的角度,探讨两个译本对原作隐喻的处理,围绕如何衡量两个译本所采用的隐喻翻译在目的语受众中是否产生了与原著较为一致的阅读体验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