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喻”——节约叙事成本,加快叙事节奏
有着深层文化背景的“死喻”可在叙事中起到说理作用,使得叙事更加紧凑、极大地节约叙事成本。叙事场景变换的快捷和自如离不开叙事的有意中止和转换。俗语往往在中止或者转换叙事的过程中被使用,达到一种“不言而喻,无言自明”的表达效果,节约叙事成本,加快叙事节奏,让叙事变得更加简洁明快。例如,第二十一回,贾琏复搬进卧室后,作者关于贾琏和凤姐夫妻关系的描述是这样的:“见了凤姐,正是俗语云‘新婚不如远别’,更有无限恩爱,自不必烦絮。”“自不必烦絮”是模式化的叙事转换的表达,作者以什么理由选择这样的叙述中止呢?简单地借用“新婚不如远别”这一俗语,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凤姐与贾琏夫妻间的恩爱关系,省略了这方面多余的描述。因为作者对贾琏与“多姑娘”偷情时的丑态已刻画得淋漓尽致,一览无余,若此时再叙述凤姐和贾琏恩爱的细节,反而是赘笔,甚至是败笔,就如此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恰似惊鸿一瞥,却有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妙。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叙事过程中有意识的叙述中止,从表面上看,是作者随意中止叙事经过,其实是作者有意识的叙事取舍。曹雪芹往往通过类似的叙事转换,带领读者进入不同的叙事场景。读者常常随着作者的叙述,好像一会儿还在潇湘馆,听到宝黛两人吵得不可开交;一会儿却又来到贾母的房间,看见一大家子说说笑笑,好不热闹;一会儿目睹了年老的农妇刘姥姥甘心受捉弄,惹得所有人捧腹、喷饭;一会儿又眼见凤姐生辰变生不测耍泼大闹一场……
除此之外,俗语还常常作为对某个事件的二次简要叙事,使叙事节奏变得更加紧凑,避免了语言累赘的毛病。例如,第三十回,宝黛两人闹别扭刚刚和好之际,凤姐突然降临,将两人带到贾母面前,用“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幽默诙谐地再现宝黛两人和好当时的场景,十分形象又恰到好处地突出了凤姐的性格;类似的例子还有第四十九回,宝玉借用《西厢记》的一句“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隐喻自己对宝钗、黛玉两人关系变缓和却毫不知情的困惑。借用这一俗语,宝钗和黛玉两人互结金兰(第四十五回)的细节再次被提及。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由于篇幅所限不便在此一一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