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爱情破灭的悲剧叙事

二、现实爱情破灭的悲剧叙事

宝、黛的爱情是《红楼梦》中永不褪色的悲剧命题,对宝玉和黛玉来讲,他们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个悲剧,这里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还泪”隐喻聚焦的悲剧叙事是宝、黛爱情悲剧的核心,它演绎了两人现实爱情的破灭。《红楼梦》第一回中透过甄士隐的梦境描述了绛珠仙草随同神瑛侍者下凡,用自己的泪水偿还神瑛侍者当年的甘露之惠的故事。“还泪”的隐喻神话在给宝、黛爱情增添浪漫色彩的同时,也营造了一个单方面付出感情的悲剧氛围。爱情本身是两个人共同完成的使命,但“还泪”的隐喻立足点只在黛玉一方,只立足于黛玉的付出、眼泪的付出。“还泪”是林黛玉回报爱情、感悟爱情的唯一方式,而对“还泪”隐喻的接收方来讲——宝玉丝毫没有懂得这泪水背后更多的内涵。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情期待不是世俗的、色欲的,而是精神的、空幻的。黛玉这种对爱情纯粹和纯洁的要求过于理想化,忽略了世俗利益和权力欲望经过婚姻得到满足的实际情况。这就注定了林黛玉正当的爱情欲望和权力与现实的冲突和悲剧。置身封建社会的宝、黛当然毫无机会品尝爱情的甜美,可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宝黛两人最终若能走向婚姻,是否就可以摆脱悲剧的命运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爱情固然有痛苦的泪水,很多时候还是形而上的;而婚姻的痛苦和泪水更多时候是现实的,是形而下的。即使走向婚姻的结局,宝、黛最终也不可能摆脱悲剧的命运。这也是宝黛爱情悲剧最深刻的地方,无论是哪种结局,都注定摆脱不了悲惨的结果。其实,不必为宝黛的未来做过多的设想与假设,两人感情悲剧的永恒意义不在于假设,而在于对“爱情”现实的揭露:“爱情并不是甜的,而是苦的,而且愈浓愈苦。”[24]“还泪”的隐喻神话已早早地注定了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

宝、黛初次会面时的那种眼熟之感,已经为彼此的感情寻找到了一个浪漫的起点,两颗年少的心也因为彼此“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的生活感情倍增。宝钗的到来似乎改变了这简单而美好的一切。宝、黛之间言语不合的情况似乎多了起来,心性孤高的黛玉和宝玉时常有拌嘴、有争吵、有落泪。在《红楼梦》前四十回的叙事中,宝、黛之间的纠葛和矛盾是这一阶段叙事的重点,黛玉的“还泪”使命也是宝、黛爱情的重点。即使慢慢地在求证爱情的道路上,彼此多了几分信任,少了些许怀疑、猜忌之后,苦于“无人替自己主张”的黛玉仍旧没有丝毫放松自己脆弱的神经,一如既往地走在“还泪”的隐喻道路上,具体表现在满怀忧思的少女诗作上。多愁善感的黛玉似乎已经感觉到生存环境前所未有的紧张与压迫感,否则《葬花吟》里不会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唏嘘喟叹。单单“风刀霜剑”一喻,就刻画了黛玉所面临的艰困的生活环境,也饱含了黛玉对周遭境遇的真切感受。黛玉葬花时哀悼的不仅仅是缤纷的落花,而且是自己的人生:“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以花喻己、以落花喻己之命运,说明黛玉埋葬的不是落花,而是借落花提前埋葬自己短暂悲苦的岁月。在堪比爱情信物的旧手帕上,黛玉的每一首题诗仍然聚焦于“还泪”:“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题帕诗是黛玉爱情信仰的见证,每首诗都正面刻画出落泪少女的形象,每个隐喻化的形象都浸泡着娇羞少女汪洋肆意的感情泪,黛玉也正是由此而“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起”。宝黛的爱情无法在代表丰收的秋天获得圆满,恰恰相反,《秋窗风雨夕》唱的是“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在秋雨助凄凉的风雨夜,黛玉对爱情的感悟只有“秋花惨淡秋草黄”的不尽秋愁,只有“耿耿秋灯秋夜长”的雨夜凄凉。逝者如斯,又到一年桃花花开花谢之际,《桃花行》中吟唱道:“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悲音尽露。憔悴的花朵和泪干而逝的生命在诗中彼此映射、互为镜像,预示着黛玉泪尽而亡的文学宿命。连宝玉读过后也不禁潸然泪下:“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

凝练的诗歌语言集中表现在隐喻的表达上,黛玉的每首诗作都反映出自己脆弱的神经、压抑的感情,袒露着自己对命运、感情的真实认知,真可谓字字珠玑皆血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本就使体弱多病的她变得异常敏感、无助,而在自己终身大事面前,她显得更加无能为力。纵有聪慧的紫鹃在一旁鼓励,封建少女的矜持娇羞依然禁锢着黛玉在爱情婚姻上前行的步伐。而这种以泪度日、为“还泪”爱情而活的日子似乎已经不多了:“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眼泪少了”是黛玉即将结束爱情、结束生命的悲剧性提示,“泪干春尽花憔悴”。面对林妹妹眼泪变少的凶兆,宝玉却未曾把握其中深刻的奥妙,只是劝道:“这是你哭惯了,心里疑的,岂有眼泪会少的!”

“哭惯了”是宝玉接受黛玉泪水的认知解读,是宝玉看待黛玉“还泪” 爱情的真实感受。这种认知和感受暴露了这份爱情在天平上的严重失衡,泪水的付出是单向的,这才是“还泪”隐喻赋予宝、黛爱情悲剧叙事最深刻的隐喻含义和悲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