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结语

本章结语

作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精髓的阴阳辩证思想,渗透在《红楼梦》辩证隐喻的修辞艺术中。大量丰富而具体的隐喻修辞设计,在谋篇布局、人物设计和细节描写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表现为虚实相契的整体构架、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以及悲中有喜的二重旋律。《红楼梦》隐喻中的朴素辩证哲理是全盘审视《红楼梦》的一把总钥匙,能更加深刻地领会总结作者的创作理念、把握作品深刻的主题内涵。《红楼梦》隐喻化的修辞特点决定了辩证阅读《红楼梦》的隐喻化的阅读模式。

【注释】

[1]谭学纯、朱玲:《修辞研究:走出技巧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4页。

[2]张洪波:《〈红楼梦〉的现代阐释——以“事体情理”观为核心》,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9页。

[3]李辰冬:《红楼梦研究》,正中书局1945年版,第103—104页。

[4]李劼:《红楼十五章》,第86页。

[5]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修订重排本)》,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75页。

[6]王蒙:《红楼启示录》,第250页。

[7][法]保罗·利科:《活的隐喻》,第31页。

[8]李劼:《红楼十五章》,第91页。

[9]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1页。

[10]Zoltan Kovecses,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233.

[11]蓝纯:《从认知视角看〈宝积经〉中的比喻》,《当代修辞学》2012年第3期。

[12]张沛:《隐喻的生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13]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