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隐喻研究梳理

一、《红楼梦》隐喻研究梳理

《红楼梦》隐喻研究是指以隐喻为观察点、切入点,对《红楼梦》加以探讨的跨学科综合研究。根据“清华同方CNKI数据库”的搜索结果,现有资料中最早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是《〈红楼梦〉中的谜语》和《〈红楼梦〉:作为一个隐喻》,分别于1984年和1991年发表在《红楼梦学刊》上。

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其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而且也已经自成“红学”。虽然学术界对什么是“红学”一直众说纷纭,观点不一[1],但从广义上来讲,《红楼梦》的小说研究、考证研究和索隐研究合并在一起,成为“红学”研究。《红楼梦》隐喻研究应也属于“红学”研究的一部分。《红楼梦》隐喻研究关注《红楼梦》本身的相关研究,所以应归入小说批评研究的范围,属于小说研究之列。考证研究立足于历史考证所得的历史资料,以此解读《红楼梦》,期许还原小说的历史面貌。索隐研究在本质上与考证派是一样的,都是对《红楼梦》的考证研究,区别在于索隐研究侧重小说中只言片语的索隐功能,力图挖掘与小说描述相一致的史实或者事实。小说研究则更倾向于注重小说本身,或者有人把该研究归结为小说批评研究。当然这种分类并非泾渭分明的,有的研究是兼而有之的。

就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到2012年为止,还没有针对《红楼梦》的较全面、系统的隐喻研究。根据“清华同方期刊论文数据库”(更新至2011年版)和“清华同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更新至2011年版),输入关键词“红楼梦,隐喻”,能够找到近百条相关论文资料,其中期刊论文近80篇,硕士论文23篇,博士论文仅一篇。为避免对已有《红楼梦》隐喻研究的查询结果有遗漏,笔者还结合读秀网,输入同样的关键词“红楼梦,隐喻”进行查询。结合两者的查询结果,共搜集到相关学位论文25篇,其中包括博士学位论文一篇,各类期刊论文87篇。汇总相关资料发现,从隐喻视角解读《红楼梦》的研究有不断繁荣、创新的趋势,这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近代隐喻研究在理论研究上取得的新突破。例如,肖家燕2007年的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便是通过“概念隐喻”的相关理论对《红楼梦》英译本的阐释性分析。而且笔者发现,该博士论文已作为学术专著于2009年7月出版。考虑到论文的网络发布有一定延迟性,在现在清华同方CNKI数据库中,可检索到从2011年至2018年期间以“红楼梦,隐喻”作为关键词的论文含学位论文共有33篇,其中期刊论文八篇,硕士论文22篇,博士论文三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广义修辞学视域下的〈红楼梦〉英译研究》也于2016年正式出版。以笔者博士论文成稿的2012年前后对比来看,2011年以后的相关研究呈现出增长趋势,特别是比较能够代表《红楼梦》隐喻研究的学位论文成果明显增多,所发表的学位论文占此阶段发表论文总数的75%。在笔者已搜集到的现有近百篇的论文资料中,按照写作内容进行归类,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红楼梦》文本的隐喻研究

此类基于《红楼梦》原著文本进行研究。根据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又包括以下三个研究分支:

1.关于《红楼梦》的主题研究。例如,“石头”的隐喻和象征意义,详见桑大鹏《略论文学创作中的隐喻思维》(2000)[2]、邵宁宁《启蒙神话与成长悲剧——〈红楼梦〉人生解读》(2002)[3]、陈景和《“大荒山”新考与“灵石”的象征和隐喻》(2007)[4]等。

2.《红楼梦》的叙事特色研究。从隐喻的手法入手,讨论《红楼梦》的叙事特点,详见孙春旻《〈红楼梦〉诗性叙事探悉》(2001)[5]、刘炳辰《〈红楼梦〉的神话思维》(2004)[6]、武建雄与张运磊《“情”本位的哲理建构与人事演绎——论〈红楼梦〉神话叙事结构对主题的揭示》(2007)[7]、李淑兰《〈红楼梦〉神话结构及其隐喻意义探析》(2009)[8]等。

3.最后一类也是阐述得较多的,是关注《红楼梦》中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隐喻示例的研究。例如,人名隐喻、花卉隐喻、地点隐喻、语音隐喻、地名隐喻等,详见孔祥卫《从〈红楼梦〉原作白描的诗化艺术看续作》(2001)[9]、梁归智《镜子的隐喻——论〈风月宝鉴〉》(2002)[10]、詹丹与林瑾《论秦可卿的存在方式及其哲学隐喻》(2002)[11]、胡祖平《太虚幻境四仙姑隐喻含义新论》(2005)[12]、韩冬青《试论〈红楼梦〉人物命名的隐喻性特点》(2006)[13]、胡传吉《吾之大患,为吾有身——〈红楼梦〉的疾、癖、痴》(2006)[14]、钟曲莉《〈红楼梦〉中的空间隐喻》(2008)[15]、谭姗燕、黄曙光《〈红楼梦〉中的语音隐喻》(2008)[16]、杨沉《生命的隐喻——论〈红楼梦〉中的水意象》(2009)[17]、王一杰《〈红楼梦〉中女性疾病的概念隐喻分析》(2010)[18]、陈雪梅《从〈红楼梦〉花卉隐喻看汉民族的女性美》(2010)[19]等。

(二)《红楼梦》译本中相关的隐喻研究

这一类的研究主要包含两大类型,其一是探讨不同外语译本中隐喻的翻译问题,如英译本、俄译本、法译本和德译本等,详见李锦霞《从〈红楼梦〉俄译本谈谚语的翻译》(2008)[20]、莫旭强《〈红楼梦〉隐喻法译研究》(2010)[21]等;另一类主要是以英译本中不同译者对原著《红楼梦》中出现的隐喻的翻译结果为出发点,关注其所采取的不同翻译手法,进而展开关于翻译策略方面的研究,其中尤以杨宪益夫妇合译的版本和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翻译的版本之间的校勘为甚,这也是所搜集材料中数量最多的。详见郑元会《〈红楼梦〉隐喻翻译的必要条件》(2002)[22]、乌兰其其格《隐喻翻译于〈红楼梦〉》(2005)[23]、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2007)[24]、赵亮《从文化角度探析〈红楼梦〉中的隐喻翻译》(2007)[25]、廖芸《从“关联理论”角度探讨〈红楼梦〉中隐喻的翻译》(2007)[26]、马英《〈红楼梦〉诗歌隐喻迁移的研究》(2008)[27]、赵倩《〈红楼梦〉中诗歌隐喻的认知研究:两个实例分析》(2008)[28]、王丹《〈红楼梦〉感官隐喻研究及翻译》(2008)[29]、田晓莉《〈红楼梦〉植物隐喻认知研究》(2008)[30]、吴绯绯《〈红楼梦〉杨译本中的隐喻认知解读》(2008)[31]、朱红雷《〈红楼梦〉中隐喻的可译性降低的原因探讨》(2009)[32]、李晶《从应用语言学隐喻观探析〈红楼梦〉隐喻的翻译》(2009)[33]、蒲黔渠《审美再现的多样化分析:〈红楼梦〉英译本中用于人物塑造的动物隐喻之翻译研究》(2009)[34]、杨定都《从关联理论看〈红楼梦〉诗词中隐喻的翻译》(2009)[35]、林双飞《〈红楼梦〉中的概念隐喻研究》(2009)[36]、卢子素《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霍译本〈红楼梦〉隐喻及其翻译策略研究》(2010)[37]、杨璐《〈红楼梦〉中花喻的认知研究》(2010)[38]等。

(三)《红楼梦》与其他作品在隐喻层面的对比研究

这类研究在隐喻层面将《红楼梦》与中外文学作品并置,进行对比,如《红楼梦》与《俄狄浦斯王》《金瓶梅》《西游记》《百年孤独》和《鲁滨逊漂流记》等作品中的隐喻比较研究。这种比较有的是作品之间全方位的隐喻对比研究,如马娅《人世兴灭的隐喻——〈百年孤独〉与〈红楼梦〉的简单比较》(2002)[39]、吴春红《审美意象的隐喻性构建与理解——关于〈哈姆雷特〉和〈红楼梦〉中的意象对比研究》(2005)[40];有的就某个方面进行隐喻对比分析,如李胜《〈西游记〉〈红楼梦〉中“石头”的文化隐喻》(2003)[41]、殷定芳《试析空间叙事隐喻的价值信息——以〈红楼梦〉和〈鲁滨逊飘流记〉为例》(2008)[42]、冯军《水石文化隐喻——〈西游记〉中唐僧与〈红楼梦〉中贾宝玉比较研究》(2010)[43]等。

除了对搜集到的论文资料做一个研究内容方面的简要梳理外,笔者还想就发表在《红楼梦学刊》上涉及《红楼梦》隐喻研究的九篇期刊论文做一个专门介绍。众所周知,《红楼梦学刊》作为刊登发表《红楼梦》研究的国家级学术刊物,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和学术品位,在《红楼梦》研究界乃至古典文学研究界都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在笔者搜集到的87篇关于《红楼梦》隐喻研究的期刊论文中,有九篇是刊载在《红楼梦学刊》上的,可谓凤毛麟角,应该说现有的这九篇期刊论文是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学术参考意义的。以下是笔者针对在“清华同方期刊论文数据库”中查询到发表在《红楼梦学刊》上的有关《红楼梦》隐喻研究的九篇论文所做的简要介绍。

现今可以找到的最早一篇涉及《红楼梦》隐喻研究的论文是《〈红楼梦〉的谜语》,刊登在1984年《红楼梦学刊》第1期上。该论文紧扣《红楼梦》中的谜语,指出小说中有关谜语的描写是清代“谜史”珍贵的文献,介绍了谜语的不同分类,并且指出谜语实际上“隐喻腐朽大厦必然倾倒及其维护者的顽固不化”[44],谜语也预示着宝黛悲痛不幸的结局以及大观园里众多人物的命运前途,呼应全书反封建的思想。《红楼梦学刊》1991年第4期发表的《〈红楼梦〉:作为一个隐喻》是笔者已搜集到的第一篇专论《红楼梦》隐喻的期刊论文。作者利用当时从国外传到国内的精神分析学原理解读《红楼梦》,提出可从“小说情节展开所造致的显性意义层次和由小说的人文精神所造致的隐性意义层次”入手,真正从隐喻的角度理解“红楼梦”。作者认为,“在《红楼梦》里,‘梦’既不是一种手法,一种处理方式,也不简单地是情节的要素,我们隐隐感到,对曹雪芹来说,‘梦’已经成为思想的深刻力量本身……”[45]时隔两年,1993年第2期发表的《异质同构隐喻象征——〈红楼梦〉审美基因再探》一文立足于“作者-作品-读者”的角度剖析《红楼梦》经久不衰的原因,论文作者将其概括为“异质同构隐喻象征”。2001年第2期发表的论文《论〈红楼梦〉的哲理意蕴》也涉及隐喻在作品中的作用,作者提出“隐喻性在《红楼梦》里也是非常突出的风格特征”,甚至直接指出曹雪芹对隐喻的巧妙利用,“曹雪芹在运用隐喻象征时,非常高妙地注意了蕴意的不定性,处理含蓄,不全落实,多以直观的动态画面置于读者之前,在隐喻体上罩上一层雾里观花般的迷幻色彩,似有若无,说无分明又有,隐喻象征呈现出开放的、跳荡的生命活力”。[46]2003年第3期刊载了《〈红楼梦〉系隐秘曹家历史小说考——元春判词考释(上)》一文。该文站在历史考证研究的角度,提出“元妃隐喻康熙”的主要观点,虽提及隐喻,但文章强调考证研究。2005年第4期发表的文章《太虚幻境四仙姑隐喻含义新论》是另一篇关于《红楼梦》隐喻研究颇有新意的论文。作者提出,“《红楼梦》第五回太虚幻境中曾出现四名仙姑,她们分别是痴梦仙姑,钟情大士,引愁金女,度恨菩提……她们的命名暗含贾宝玉一生中具体的四次情爱历程”。[47]其中,“痴梦仙姑”指他梦遇可卿,并引为千古情人;“钟情大士”指他的同性恋倾向,主要以秦钟为代表;“引愁金女”则指宝黛经典爱情故事,以及随之而来的“金玉良缘”的纠葛;“度恨菩提”则暗示他情极之毒后的悬崖撒手,出家为僧,最终归彼大荒的情感归宿。相隔一年,2006年第4期中刊登了《吾之大患为吾有身——〈红楼梦〉的疾癖痴》一文。文章指出“《红楼梦》中大规模的疾病及其隐喻书写,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实践中实属罕见”。作者认为“疾、癖、痴因缘相生,又互为隐喻。由‘痴’指向‘幻’,再由‘幻’道出‘患’的存在本质。‘痴’、‘幻’、‘患’的互证勾勒出《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美学伦理、思想脉络,也印证了‘吾之大患,在吾有身’ 的‘人间世’悲剧。”[48]2007年第1期发表的文章《诗歌隐喻与诗歌主题的异化翻译——〈红楼梦〉诗歌英译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是随后一篇刊登在《红楼梦学刊》上有关《红楼梦》隐喻研究的论文。作者用《红楼梦》中两个范例的翻译分析说明了“主题的翻译通过概念隐喻的转换得以实现;由于概念隐喻有着明显的文化指向性,作为诗歌主题的概念隐喻在翻译中应以异化策略为主,以更好地完成文化传播的使命”。[49]最新一篇发表在《红楼梦学刊》中有关《红楼梦》隐喻研究的文章是该刊2018年第4期收录的《论妙玉在〈红楼梦〉中的隐喻意义》,文章结合妙玉的“畸人”形象和“槛外人”的性格特点,深刻分析《红楼梦》中既矛盾又统一的创作思想和生命意识。

综上所述,以发表在《红楼梦学刊》上的文章为代表的有关《红楼梦》的隐喻研究,虽然成果丰富、取材多元,有不断繁荣、创新的趋势,但仍明显存在某些方面的研究缺失。例如,多数论文的展开未能建立在清晰界定隐喻概念的基础之上,所以显得有点“先天不足”;从概念隐喻角度讨论《红楼梦》隐喻的研究成果不够明显突出,且仍仅仅局限在《红楼梦》隐喻翻译研究,缺少对原著的概念隐喻分析。凡此种种,说明《红楼梦》隐喻还缺乏系统研究,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