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隐喻研究缺失

二、《红楼梦》隐喻研究缺失

(一)缺少对原著《红楼梦》系统的隐喻梳理,相对集中翻译研究

在中国没有任何其他一部小说能与《红楼梦》所产生的影响相提并论。且不说对它的研究自成“红学”一派,又有考证派和索隐派为某个观点争得你死我活,而且也总结提炼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发现,甚至在中国人心目中成为一种学术时尚。与考证派、索隐派相对强势的学术面貌相比,《红楼梦》的小说研究在某些历史时段是相对薄弱、相对落后的。而在这其中,《红楼梦》隐喻研究就更加贫乏得有些令人困惑。在笔者所查找的资料中,至今仍没有论文或专著专门系统地探讨《红楼梦》原文本的隐喻现象、隐喻特点和隐喻价值。也有文章冠以隐喻研究之名,却未存《红楼梦》隐喻研究之实,研究的理论深度因此大打折扣。在《红楼梦》出现两百年后的今天,这不得不说是种学术遗憾。因为在今天,关于隐喻的研究已经取得重大的理论突破,完全有可能运用相关的理论成果对作品做一个全面、系统的隐喻梳理。可惜的是,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对《红楼梦》作品中只言片语的隐喻介绍,就好比大家都看到了一位美女,有人说她眼睛美,有人说她鼻子美,又有人说她身姿美……就是没有人站出来说她身上的每一处美丽搭配在一起也非常美。熙熙攘攘的《红楼梦》研究者犹如评判美女的评论家,可能仅仅凭着自己的判断、喜好,或各自对其学术利用价值的不同考量选择有限的褒扬,殊不知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值得我们系统分析、鉴赏的“美女”,《红楼梦》中的隐喻恰恰就好比一位“隐喻美女”。

这样的学术遗憾还可以从笔者所搜集到的有关论文资料中再次得到印证。截止2012年,在已经搜集到的关于《红楼梦》隐喻研究的25篇学位论文中,博士论文仅有一篇,即肖家燕浙江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该论文是从《红楼梦》隐喻翻译方面进行的研究。除此之外,学位论文还包括17篇硕士论文,也不约而同地进行了《红楼梦》隐喻翻译方面的研究。关于《红楼梦》隐喻翻译研究的学位论文在搜集到的25篇学位论文中所占比例高达70%,占有绝对研究优势。所以从学位论文所呈现的不同研究成果的比例分配来看,《红楼梦》隐喻研究不足的现状可见一斑,即对原著的隐喻研究相对欠缺,现有研究成果较集中于《红楼梦》隐喻翻译方面。

(二)《红楼梦》的隐喻研究相对滞后于隐喻整体研究

以主题词“红楼梦,隐喻”查询搜索“清华同方期刊论文数据库”(1981年到2011年),从1981年至1998年,共查询到四则相关记录;而从1999年至2011年则搜索到近百条相关记录。而且,笔者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早期相关的四篇期刊论文均发表在《红楼梦学刊》这一刊物上。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国家级核心学术刊物《红楼梦学刊》,自1979年创刊以来,已发表一百多辑的《红楼梦》研究精品,是《红楼梦》研究的权威学术刊物。早期《红楼梦》隐喻研究应当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即“少而精”。与早期研究成果相比,进入21世纪以后,《红楼梦》研究出现不断繁荣的趋势,不但在论文发表数量上可以获得证明,发表的刊物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红楼梦学刊》的一家之言,呈现了不同层次学术刊物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根据笔者所搜集的历年发表在《红楼梦学刊》上有关《红楼梦》隐喻研究的文章,从对其的分析整理来看,多数论文都没有给文章所论及的“隐喻”设立确切、合理的定义。隐喻的解释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种彼此心照不宣的表达方式,或者被理解为象征手段。其次,笔者发现《红楼梦学刊》中出现的有外语写作背景的论文少之又少,直至2007年才出现一篇利用概念隐喻相关的翻译理论研究《红楼梦》隐喻的文章。而概念隐喻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被欧美学术界提出并开始持续受到关注。

(三)相关论文中所举隐喻示例相对集中地重复出现

在笔者搜集到的资料中,多数论文中引用的《红楼梦》的隐喻示例,重复出现现象较为频繁,特别是在探讨隐喻翻译的文章中,更加经常出现对勘例子几乎一模一样的情况,缺少发现和创新,说服力度不够,带有人云亦云的嫌疑。

综上所述,国内《红楼梦》隐喻研究还存在着可拓展的学术空间,特别是如何将已有的相对成熟的隐喻研究理论成果运用在对原著《红楼梦》隐喻研究上,这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有意义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