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其他几点说明
(一)论文所涉《红楼梦》版本的说明
1949年以来,通行的《红楼梦》版本有两种,一是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以程伟元乾隆五十六年(1792)活字本为底本,并参考其他重要抄本而校勘完成的;另一种是198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以《红楼梦》较早的抄本庚辰本为底本,以其他各种脂批抄本为主要校本校勘完成的。[64]本书所用《红楼梦》版本即是现在所通用的“庚辰本”。另外,鉴于高鹗续书的事实和所引发的后世关于续书后四十回的诸多争议,本书所涉及的《红楼梦》仅仅是被公认由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前八十回,而对续书的后四十回暂不做考虑。
(二)隐喻概念的界定
__隐喻的定义是本书写作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不仅影响相关研究展开的空间,也决定了所涉研究的相关结论是否具有说服力。同时,隐喻的定义也是本书写作的一个难点,因为至今为止,关于隐喻的定义繁多,笔者只能由繁就简,参考已有相关定义作为借鉴,简要界定本书所涉及的隐喻概念。以下是笔者搜集到的中外主流词典或辞典对隐喻所下的定义:
《辞海》对隐喻的定义是:“比喻的一种。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比之明喻更为紧切。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的关系。本体和喻体两个成分之间一般要用‘是’、‘也’等比喻词。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65]
《世界辞书词典》对隐喻的定义是:“一种修辞格,两个不同事物间的隐性比较,其中通常用来指称某物的一个词或短语被用于另一事物,以便指明两事物间的相似性。如‘黄铜色的天空’、‘铁石心肠’。”[66]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隐喻的定义是:“一种比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喻词用‘是’‘成为’等,或不用喻词。如‘北京是中国的心脏’‘花的海洋’。也说暗喻。”[67]
《新现代汉语双语词典(最新增补本)》对隐喻的定义是:“一种修辞手段,用一个词或短语指出常见的一种物体或概念以替代另一种物体或概念,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比喻的一种,常用‘是’‘成’‘就是’‘成为’‘变为’‘等于’等把某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68]
《当代汉语词典(国际华语版)》对隐喻的定义是:“(隐比喻)一种以两物间的相似性作为间接暗示比喻的修辞手法。通常之间用‘是’、‘为’ 等作为喻词。如‘青年是时代的栋梁’,‘慌乱得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同暗喻)。”[69]
不难看出,汉语词典中对隐喻的定义主要还停留在对隐喻作为修辞格的形式和功能的介绍上,没有体现出隐喻从修辞格到认知方式的转变。其实,就“隐喻”二字所体现的外延和内涵来讲,汉语和英语有着本质不同。汉语中常提的“隐喻”基本上等同于“暗喻”,只是比喻的一种;而英语中“隐喻(metaphor)”一词包含的范围更广泛,不仅等同于汉语的比喻辞格,更是人类表达认知的方式之一。正因如此,本书所涉隐喻定义倾向于采用西方隐喻研究中对隐喻所下的定义,即认为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纯粹用于语言修饰的修辞格,而且是一种隐藏在人类思维深处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惯式。因为“把隐喻的过程置于语言的核心,而它又确实界定和完善着语言,因此也就界定和完善着人类自身——这在二十世纪论及此题的作家那里占据着中心地位,并且是他们压倒一切的倾心所在”[70]。主流英语词典或者现有隐喻研究理论成果中对隐喻所下的定义,均或多或少地凸显隐喻的认知功能,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定义[71]:
A word or phrase used to describe sb./sth.else,in a way that is different from its normal use,in order to show that the two things have the same qualities and to make the description more powerful.[不同于常规地使用某词或某个词组来描述其他的人或物,以显示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也让描述更加有说服力][72]
A word of phrase that means one thing and is used for referringto another thing in order to emphasize their similar qualities.[用于表示一事的词或词组被用来提及另一事以强调两者的相同点][73]
An expression which describes a person or object in a literary way by referring to something that is considered to possess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to the person or object you are trying to describe.[描述人或物的某种表达方式被用有别于字面意义的形式来描述其他与其具有相同特征的人或物][74]
A way of describing something by referring to it as something different and suggesting that is has similar qualities to that thing.[通过描述一物的方式来提及区别于自身的另外一物,并突出两者的相同点][75]
A metaphor is an imaginative way of describing something by referring to something else which is the same in a particular way.[隐喻是用一物提及另一物的想象性的描述,后者以特定的方式与前者具有相同之处][76]
Metaphor is the application to the thing of name belonging to another.[隐喻是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77]
The essence of metaphor is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ne kind of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隐喻的本质在于通过一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物][78]
Metaphor allows us to understand one domain of experience in terms of another.To serve this function,there must be some grounding,some concepts that are not completely understood via metaphor to serve as source domain.[隐喻使我们通过某一经验理解另一经验。这两者必须具备相同之处,即喻底,不借助隐喻作为源域的话某些概念是无法完全被理解的][79]
Metaphor is considered as a fundamental cognitive process,as a basic schema by which people conceptualize their experience and the external world.[隐喻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作为一种基本认知图式帮助人们把自身经验和外部世界概念化][80]
与汉语词典中隐喻的主要定义不同,主流英语词典和相关隐喻理论研究中,对隐喻所做的定义强调隐喻作为一种认识世界、认知事物的方式或媒介,可由一物去体验、理解另一物,用已知表达未知,用熟悉表达陌生。隐喻认知功能的本质不断帮助人类扩展对外界的认知,或者表达对外界崭新的认知。所以,综合上述英语词典和西方隐喻理论研究对隐喻所下的定义,结合本书研究的出发点和本书的写作目的,且将本文所涉的隐喻定义为:用一物理解和经历另一物的表达方式和认知方式。本文所涉及的隐喻不再强调隐喻的修辞格用法,而侧重隐喻是人类的认知方式,因为有关隐喻任何形式上的语言转换其实都包含着概念认知转换的深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