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语境简述

第一节 “红楼”语境简述

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最早是德国语言学家菲利普·威格纳(Philipp Wegener)于1885年提出的,但之后没有引起很大反响。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提出“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概念后,才把语境研究推到了一个新高度。[1]语境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表达者要依赖语境生成话语;解读者也要借助语境帮助,理解接受话语。“语境即言语环境,也即使用语言的环境。”[2]语境几乎参与了小说从创作到解读的全过程,可以说没有语境,就没有小说语言。《红楼梦》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文学经典,那就是“红楼”语境。

《红楼梦》语境构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隐喻命名一切相关语境要素。因为饱含了作者对作品的理解和寄托,《红楼梦》语境构建的种种隐喻命名常常显得隐喻意味十足。命名(nomination)是隐喻最基本和常见的一种表达认知的语言修辞行为。现代隐喻研究发现,隐喻不再仅仅是修辞格的一种,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能够帮助我们由此及彼,借用已知表达未知,利用熟悉表达陌生。例如,在计算机出现后,一系列崭新的词汇也随之产生,“电脑”“鼠标”这些看似新鲜的名词都是借用我们习以为常的已知概念来形容计算机的。当我们称计算机为“电脑”时,实际上就是把它的作用与人脑的作用及重要性相提并论。隐喻早已渗透在人类的认知方式和表达习惯里了,可以这么说,“隐喻无处不在,人类的思维本质上是隐喻性的”,“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3]现代隐喻研究带给我们的这一核心结论能够帮助我们认清隐喻的语境构建本质动因。

《圣经·创世记》中,上帝创造世界,从某种程度上说,上帝是用语言创造世界的:“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了空气……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起,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4]无论上帝说什么,“事就这样成了”,可见用语言命名的重要性。而从借助语言命名一切的角度上讲,我们人类也是凭借语言拥有社会的。虽然任何人都无法像上帝一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给自己生活的社会另做命名,而且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很多的命名已经变得约定俗成了,但是在现实世界无法重新命名一切的“无能为力”,却能在虚构的文学天地里得到补偿。在文学创作这个相对自由的天地里,作者似乎就成了自己文学作品中的“上帝”,拥有了在自己文学世界命名一切的权利和权力,古今中外这样的文学先例数不胜数,例如,被誉为“拉美文学之父”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的鸿篇巨制《百年孤独》,塑造了一个文学世界里不朽的马孔多。而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就是至高无上的上帝,隐喻帮他命名着小说的一切,包含用隐喻命名的时间语境和空间语境。

在气势恢宏的时空背景下,各色不同人物拥有着不同的生命隐喻,展开了自己的人生画卷,交织其中,构成了另一个栩栩如生的对象语境。时空语境和对象语境作为“红楼”言语的语符层面,是表层的,是具体可感知的。在隐喻构建下的“红楼”语境又给读者制造、提供了一个认知层面和审美层面的“红楼”世界,这是“红楼”言语的深层。几百年来,《红楼梦》正是以博大精深的“红楼”语境吸引着无数来来往往的“列位看官”。透过隐喻所制造的“红楼”幻象,我们看到了一个虚幻又真切、遥远又现实的“红楼”社会。这一章将从时空语境、对象语境和叙事语境三个层次,探讨隐喻是如何构建起这百年不倒的“红楼”语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