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结语
概念隐喻及其理论是西方隐喻理论研究的一个突破口,揭示了隐喻是潜藏在人类语言表达背后的认知本质和思维习惯。概念隐喻极大地拓展了隐喻视角下对文学作品进行修辞分析的空间和深度。概念隐喻——结构隐喻、空间隐喻和本体隐喻是一组重新解读《红楼梦》的关键词,它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领悟《红楼梦》中的对话精湛的语言艺术,并从而扩展到对文本相关方面概念隐喻的审美解读。
【注释】
[1]转引自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原文为:“据波里奥等人的估计,人们在自由交谈中平均每分钟使用四个(隐喻)辞格。如果将一些相关的语言创新用法计算在内,一个人一生平均要用2 100多万个辞格。”
[2]王一川:《语言乌托邦——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5页。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4]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p.14.
[5]George Lakoff,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ndrew Ortony,eds.,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p.219.
[6]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p.14.
[7]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New York:Basic Books,1999;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p.56.
[8]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p.25.
[9]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10]李劼:《红楼十五章》,第174页。
[11]蒋和森:《红楼梦论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7、105页。
[12]李劼:《红楼十五章》,第309页。
[13]潘红:《英汉国俗词语例话》,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14]从严格意义上讲,“狐狸精”并非指东西,但因其在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对应的具体实物,故暂且也将其视为东西处理。特此说明。
[15]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香港:今代图书公司1965年版,第38页。
[16]李劼:《红楼十五章》,第84页。
[17]蒋和森:《红楼梦论稿》,第96页。
[18]George Lakoff,Mark Turner,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pp.99,100.
[19]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pp.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