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喻”——参与说理叙事,凸显人物语言特色

三、“死喻”——参与说理叙事,凸显人物语言特色

《红楼梦》中的俗语大部分还出现在小说人物的说理叙事中,成为某个人物语言特色的符号,起着警示或摆明道理的作用。拥有强大文化认知背景支撑的俗语总能将人物说理叙事的语言烘托得入木三分。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临死前托梦凤姐,在梦中对凤姐一番警示的叙事话语中整整出现了四则俗语,“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盛筵必散”。四则俗语表述不一,但语义主旨是一致的,凡事物极必反,对日后贾府衰败的命运给予充分的警示和预示,希望凤姐这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能够及早准备,未雨绸缪。俗语均只是隐晦地暗示贾家破败的前景,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鉴于作者曹雪芹止笔于第八十回,对贾家败落的描写未能流传后世,贾家最终是怎么败下来的、败到什么程度只能靠读者自己的想象了。但毋庸置疑的是,秦可卿话语中的充满隐喻哲思的几则俗语,是后人解读《红楼梦》、确信贾家必散最重要的隐喻线索。借秦可卿之口,作者未卜先知的“俗语”隐喻已经为贾府设定了悲惨的结局,为《红楼梦》做了悲剧的注解。

无独有偶,小说第五十七回,紫鹃劝说黛玉尽早拿主意,定下和宝玉的亲事时说的一段话:“倒不是白嚼蛆,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了,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趁心如意呢。公子王孙虽多,哪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要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夕,也丢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为妾为丫头,反目成仇的。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所以说,早拿主意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语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在这短短一段话里,紫鹃运用了三个俗语帮助黛玉分析眼前的形势:“老健春寒秋后热”,黛玉应该抓紧时间,把握优势,利用老太太对自己疼爱有加的有利因素尽早定夺;“今儿朝东,明儿朝西”,防止宝玉为其他女性而变心,更应早拿主意;“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宝黛之间一往情深,紫鹃都看在眼里,两情相悦的感情着实难得,黛玉应鼓起勇气捅破这层窗户纸。紫鹃的形象在这段对话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虽然她的劝说最终没能起到任何作用,可是她却有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真心关心黛玉,不忍宝黛之间真挚的感情沦丧。比起宝玉的贴身丫环袭人来,紫鹃拥有着作为下等奴婢高尚的情操和善良的心地。紫鹃的这番言论正是由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决定的,她是出身寒微的丫环,对于主人的事情理应不予评论,更别说是劝说了;而且说的这个事情还是儿女婚事,她的劝说显得更为不妥。《红楼梦》叙事的时代背景是信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主人身份的儿女婚事怎能轮到一个丫环评头论足。正是出于认知深处的表达矛盾,紫鹃的劝说话语中每到表达的关键处便用一个俗语来呈现。社会传统对婚姻大事的认知主张和紫鹃身为丫环的自我认知意识让其在陈述理由时,不得不借助俗语所拥有的强大背景认知帮助她进行意思上的传递。她的三则俗语恰如其分地列举了三个角度的理由,也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三个理由的抽象性认知基础,这就是俗语作为“死喻”的认知功能。在紫鹃劝说的叙事语境下,俗语被再次激活,成为专论宝黛感情的具体所指。

还有一处经典俗语的应用出现在凤姐身上。《红楼梦》第六十八回,凤姐大闹宁国府,凤姐对贾蓉怂恿贾琏私娶尤二姐、另立门户一事憋了一肚子怒火。在宁国府里对着尤氏和贾蓉母子大骂一场,指责尤氏纵容贾蓉欺瞒此事,“妻贤夫祸少,表壮不如里壮”,陷她于不仁不义之地。凤姐表面上对张华上告一事表示害怕,“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而背地里却怂恿张华上告,“借他的势闹一闹”,从贾蓉那里讹了五百两银子,对于自己的情况说得十分可怜,其实一切都是凤姐自编自导自演的“闹剧”。不得不佩服她缜密的心思、周密的安排、精湛的演技。若少了这几个俗语隐喻化的表达效果,凤姐的言谈魅力势必略减几分。

以上所举的只是小说中出现的三个主要例子,人物叙事语境相对集中、完整,比较具有代表性,俗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隐喻叙事功能。《红楼梦》中俗语的使用者不仅人数众多,而且人物使用俗语的频率也较高,几乎所有主要角色都使用过俗语,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贾琏、贾探春、贾惜春等。有的次要人物仅仅出场一次,就留下一则俗语。例如,宁国府里批骂主子的家奴焦大,大声地吼出了“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的另类俗语,不稍加留意,还以为是“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焦大嘴里喊出的俗语恰恰表现了他醉醺醺的情态,借着酒劲说话的样子。曹雪芹写焦大只用了包含这则俗语的短短几百字,但却使他成为大家所熟悉的人物。“只因为一声醉骂,你(焦大)憨直的形象便深印在无数读者的心里。”[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