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结语
《红楼梦》隐喻叙事的特点植根于对“石头”叙事身份的隐喻解读,三种隐喻叙事策略让《红楼梦》隐喻叙事不断生发扩展,最终汇聚在《红楼梦》悲剧叙事的隐喻本质中。作为元叙事者的“石头”是推动整部小说的元动力。对“石头”叙事者身份的隐喻解读有助于重新认识作者在叙事过程中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理解《红楼梦》深刻的主题。从隐喻视角下考察《红楼梦》的叙事特点,最有分量的收获莫过于对隐喻叙事策略的梳理,包括了“梦”的隐喻叙事策略,在《红楼梦》的叙事过程中分别起到了“预叙”“主叙”和“辅叙”的作用;还有专门为讲述宝玉和黛玉爱情悲剧特别设计的“还泪”隐喻叙事策略;以及隐喻叙事最不明显,但充满哲学意味隐喻叙事效果的“镜子”隐喻叙事策略。三则隐喻叙事策略并行不悖、相互支撑,把《红楼梦》隐喻化的叙事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最后,隐喻构建了《红楼梦》沉重的悲剧叙事,主要表现在现实世界冲突中的悲剧叙事和现实爱情破灭的悲剧叙事。
【注释】
[1]张洪波:《〈红楼梦〉的现代阐释——以“事体情理”观为核心》,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43页。
[2]乐黛云:《作为〈红楼梦〉叙述契机的石头》,载氏著:《跨文化之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6页。
[3]王蒙:《红楼启示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4页。
[4]王国维:《〈红楼梦〉之精神》,载胡适等:《名家正解红楼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5]王国维:《〈红楼梦〉之精神》,载胡适等:《名家正解红楼梦》,第55页。
[6]王蒙:《红楼启示录》,第5页。
[7]王国维:《〈红楼梦〉之精神》,载胡适等:《名家正解红楼梦》,第56页。
[8]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247页。
[9]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第259页。
[10]蒋和森:《红楼梦论稿》,第127页。
[11]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第258页。
[12]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第258页。
[13]王蒙:《红楼启示录》,第3页。
[14]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第255页。
[15]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第277页。
[16]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第255页。
[17]谭学纯、朱玲:《修辞研究:走出技巧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
[18]蒋和森:《红楼梦论稿》,第189页。
[19]沈杏轩:《注定宝黛爱情悲剧的“起誓”语境分析》,《沈阳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20]李劼:《红楼十五章》,第42页。
[21]蒋和森:《红楼梦论稿》,第111页。
[22]李劼:《红楼十五章》,第66页。
[23]王蒙:《红楼启示录》,第138页。
[24]蒋和森:《红楼梦论稿》,第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