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结语

本章结语

语境是理解小说语言艺术的关键。语境不仅关系着作者写作中对语言进行编码的过程,也关系着读者解读作品时解码的全过程。对语境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作品的接受限度。突破传统辞格观限制的隐喻,成为构建《红楼梦》语境不可或缺的修辞要素和修辞动因。《红楼梦》气势恢宏的时空语境、熙熙攘攘的对象语境,还有俗语参与叙事全程的叙事语境,全部在隐喻或隐喻概念的集中统摄下,呈现出了《红楼梦》千姿百态的“红楼”语境和百年不倒的“红楼”修辞幻象。从隐喻视角下重新解读“红楼”语境,让我们从一个崭新的切入点感悟《红楼梦》精湛的语言艺术,对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的鉴赏和深刻挖掘是一种尝试。

【注释】

[1]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2]祝敏青:《小说辞章学》,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91页。

[3]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4]《创世记》1:1,见《圣经·旧约》,《圣经》(中英对照和合本,新修订标准版),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

[5]祝敏青:《文学言语的多维空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6]王蒙:《红楼启示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96页。

[7]祝敏青:《文学言语的多维空间》,第10页。

[8]该解释参考龚学胜主编:《当代汉语词典(国际华语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717页。

[9]该解释参考龚学胜主编:《当代汉语词典(国际华语版)》,第1927页。

[10]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265页。

[11]李劼:《红楼十五章》,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第63页。

[12]谭姗燕、黄曙光:《〈红楼梦〉中的语音隐喻》,《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3]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183页。

[14]余江涛、张瑞德等编:《西方文学术语词典》,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339页。

[15]Quintilian,Institutio Oratoria,VII,VI,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20,pp.5-7.

[16][清]洪秋蕃:《红楼梦抉隐》,载一粟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第一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38、242页。

[17]周思源:《红楼梦创作方法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66页。

[18]蒋和森:《红楼梦论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54页。

[19]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400页。

[20]胡祖平:《太虚幻境四仙姑隐喻含义新论》,《红楼梦学刊》2005年第4期。

[21]李劼:《红楼十五章》,第121页。

[22]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第411页。

[23]张秀国:《英语修辞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2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

[25][法]保罗·利科:《活的隐喻》,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页。

[2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第35页。

[27]具体俗语汇总详见本书附录1,由笔者统计的:“《红楼梦》(前八十回)隐喻语料汇总(包含俗语语料)”。

[28]常见的辞书包括周汝昌主编:《红楼梦辞典》,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杨为珍、郭荣光主编:《红楼梦辞典》,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红楼梦大辞典》,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周定一主编:《红楼梦语言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9]Zoltan Kovecses,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39.

[30]蒋和森:《红楼梦论稿》,第1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