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序
前 言
绪 论
第一章 和平心理模式理论
1 和平心理模式研究生成背景
1.1 和平的呼唤:社会背景
1.2 和平的追求:哲学基础
1.3 和平的渴望:心理学奠基
2 和平心理模式研究的发展历程
2.1 热战中的孕育阶段
2.2 冷战中的萌生阶段
2.3 后冷战时代的发展阶段
3 和平心理理论模式
3.1 三维和平本质理论模式
3.2 和平文化理论模式
3.3 和平建设理论模式
第二章 由群际冲突到群际和谐:群际和平心理模式
1 群际冲突产生的心理根源
1.1 投射冲突论
1.2 习得冲突论
1.3 认知冲突论
1.4 社会需要冲突论
2 和平化解群际冲突的主要观点
2.1 注重研究促进群际和谐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2.2 强调研究人类促进群体和谐的创造性
3 群际接触和平心理模式研究
3.1 群际接触理论内涵
3.2 最佳群际接触条件
3.3 群际接触产生的心理变化
3.4 想象接触:直接接触的拓展
4 促进和平群际关系的途径
4.1 通过积极接触促进群际和平
4.2 通过“故事重演”促进群际和平
4.3 通过化解冲突促进群际和平
第三章 世界和平寻梦:世界视阈下的社会和平心理模式
1 从种族隔离到真相和解:南非社会和平心理模式
1.1 种族隔离政策的危害
1.2 曼德拉的真相和解心理思想
1.3 由真相和解到社会和平
1.4 真相和解和平心理模式的启示
2 从种族大屠杀到“加卡卡”司法——卢旺达和平心理模式
2.1 卢旺达种族屠杀之痛
2.2 “加卡卡”和平心理模式
2.3 “加卡卡”和平心理模式启示
3 从“白澳政策”到政治道歉——澳大利亚和平心理模式
3.1 “白澳政策”引发的社会心理伤痛
3.2 政治道歉:“白澳政策”的终结
3.3 政治道歉和平心理模式的启示
第四章 热点地区和平寻梦:中东地区和平心理模式
1 从“私人会晤”到和平协议:戴维营和平心理模式
1.1 戴维营和平心理模式形成背景
1.2 戴维营和平心理模式过程
1.3 戴维营和平心理模式启示
2 从相互敌视到对话:长期对话和平心理模式
2.1 长期对话和平心理模式形成背景
2.2 长期对话和平心理模式内涵
2.3 长期对话和平心理模式启示
第五章 外交和平寻梦:国际和平心理模式
1 从敌人形象到主动示好:互惠缓解紧张局势和平心理模式
1.1 敌人形象:国际安全的威胁
1.2 主动示好:互惠缓解紧张局势和平心理模式
2 从古巴危机到化解:美苏和平心理模式
2.1 古巴危机发生的背景
2.2 古巴危机化解过程
2.3 古巴危机化解的和平心理启示
3 从集中营到下跪赎罪:德国—波兰和平心理模式
3.1 二战后德国—波兰国际关系背景
3.2 德国勃兰特总理政治下跪过程
3.3 政治下跪的和平心理启示
第六章 “中国梦”的和平心理张力:中国和平心理模式
1 “中国梦”的和平心理蕴含
2 “中国梦”的和平心理思想溯源
2.1 地理环境的影响
2.2 农耕生存方式的基础
2.3 崇尚和平的民族文化基因
3 “中国梦”的民族和平性格归魅
3.1 国力强大,不征服
3.2 资源紧张,不扩张
3.3 自卫防御,不先发
3.4 文明包容,不冲突
3.5 王道立国,不霸道
4 “中国梦”的传统和平心理模式
4.1 “大同梦”:儒家和平心理模式
4.2 “行动梦”:墨家和平心理模式
4.3 “无为梦”:道家和平心理模式
5 “中国梦”的现代国际和平心理视阈解析
5.1 自私的财富追求:现代“美国梦”和平心理解析
5.2 地区保护的“高生活质量”追崇:现代“欧洲梦” 和平心理解析
5.3 追求世界的和平大梦:现代“中国梦”的和平心理解析
6 “中国梦”的现代和平心理模式:以当代中国和平外交为例
6.1 乒乓外交和平心理模式
6.2 熊猫外交和平心理模式
6.3 公民外交和平心理模式
6.4 夫人外交和平心理模式
7 “中国梦”的传播模式:和平心理叙事
7.1 “中国梦”的和平心理叙事层面
7.2 文学和平心理叙事传播模式
7.3 地方形象塑造和平心理叙事传播模式
7.4 政治和平心理叙事传播模式
7.5 “习式故事”和平心理叙事传播模式
第七章 结语:走向未来的和平心理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附 录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