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国力强大,不征服

3.1 国力强大,不征服

据孙中山考证,中国从汉代开始就形成了国力强大却不征服的和平大国性格。汉朝的大言家都极力反对帝国主义,著名的《弃珠崖议》明确反对中国领土扩张,反对用武力与蛮夷争夺地方。明朝的推行“礼治”外交,也是国力强大的和平大国性格的典范。明初形成的以“天朝”为中心的“封贡”与“柔远” 的外交格局,实现万邦来朝的“华夷秩序”,加强了与所达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确立了和谐的国际关系。

如果我们将15世纪明初郑和的航海行动与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的航海行动进行对照,就更容易发现中国强大却不征服的和平性格。

15世纪,郑和的船队使团所到之处,尊重其国风俗,给当地带去谷物培植,织布工艺,构筑砖屋、造船航海技术,教授当地居民如何使用钱币,施恩布德,共享太平之福。从不以众欺寡,以强凌弱,既未强行占领别国一寸土地,也未掠夺当地一分一毫的财产,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酷爱和平、睦邻友好的精神。不仅使中国“知异域之事”,了解“普天下何若不同”,也让“远夷知尊中国”。郑和的航海创举,在南洋与印度洋各国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是明初“礼治” 和平外交方针的一次伟大实践,也是郑和史诗般的远航绝唱,是日后西方冒险航海家们难以望其项背的。

在世界历史上,15世纪是人类从陆地时代走向海洋时代的关键时期。当时中国曾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力量,却坚决地退出了海洋。黑格尔曾经不无遗憾地说:中国人背过头去,背向海洋。但在中国人背向海洋时,欧洲人却冲向海洋,开始了海洋时代的地理大发现、殖民时代的占领和海外财富掠夺。

16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国家开始了工业化前的原始资本积累,争夺海上霸权,在美洲、非洲及亚洲等地,用“剑与火”,进行血腥的殖民掠夺。他们为资本主义海外扩张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西方世界最初是为了获取香料,继而发展成为广泛的寻找贸易航线和掠夺财富的航行活动。

哥伦布与麦哲伦航海更大程度上是出于个人的喜好与对财富的贪欲。哥伦布在国王的支持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也成为西方欧洲国家资本殖民地掠夺的开始。而麦哲伦竟然与国王签订分利的协定。殖民者所到之处,大肆屠杀印第安人,开始贩运奴隶,造成精壮劳动力急剧丧失、人口锐减,使美洲土著居民生活在艰难之中。殖民者在美洲进行的欺诈性的商品贸易,使美洲成为不公平的世界贸易市场,在美洲实行的种植园经济模式,造成后来拉美经济结构的不完整性和依赖性。而殖民者在拉美掠夺的资源与财富,成为欧洲原始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造成了殖民地人民极端贫困和落后;此后,西欧各国开始了争夺殖民地和商业霸权的斗争,殖民地人民过着更加悲惨的生活。

16世纪,西方诸国不仅为了争霸世界的念头折腾得筋疲力尽,欧洲人对自己的政府也常常心怀不满情绪,还垂涎其他国家的人们所享有的东西。欧洲人是为了战争而与他国做贸易,但中国人是为了和平而做贸易。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布拉肯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欧洲开始统治亚洲和美洲的100多年前,中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庞大和最出色的海军。500多年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欧洲人居住土坯房的时候,中国已经是世界经济上和军事上最强大的国家(刘明福,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