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习式故事”和平心理叙事传播模式
习近平讲述的独特的“习式故事”风格,巧妙地将“中国梦”细分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用柔和的心态面对国内外民众,传播了中国爱好和平好声音,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习主席开创了传播“中国梦”的和平心理叙事模式,树立了良好的中国形象,在国际上获得满堂彩,是典型的和平心理叙事传播范例。
爱讲故事的习近平早已被美国认识。2012年2月,习近平以国家副主席身份访问美国。他几乎每到一地,都用最朴实的民间语言讲述一个故事或阐述一个复杂的道理。其“官话民说”“有话直说”的风格凸显了他极富故事性和人情味的独特话语方式。习近平在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午宴的演讲中,大篇幅讲述了感人的“鼓岭故事”。美国加州物理学教授雷克多·纳什曾在福州鼓岭度过快乐的童年,60多年后,纳什不幸患失忆症,但还是经常念叨鼓岭。纳什的中国情结经记者报道后,在福州工作的习近平帮他完成了心愿。听到习近平的讲述后,有学者半开玩笑说:“这就是福州形象宣传片的最好脚本。”后来,原广电总局批准立项,这个故事被拍成电影《梦中鼓岭》。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1月北京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的要求。从2013年3月的莫斯科访问到哈萨克斯坦等五国的访问,习主席都运用了“谈自己、讲故事”的演讲风格,向世界传播“中国梦”,拉近了与普通民众的距离,很让人感动。
2013年3月,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访问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时,每每发表演讲,都力戒单调枯燥的政治理念宣讲,而是融入轻松活泼的故事。在俄罗斯,他讲了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和中国汶川地震后中俄两国人民相互帮助的故事,细腻、感人,给俄罗斯大学生留下的印象是“善讲故事,语言亲和”。他在演讲中诠释了“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的“鞋子论”,《莫斯科时报》称习近平使用了“普京喜闻乐见的修辞方式”。在坦桑尼亚,他讲到正在该国热播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引来听众善意的大笑。他还大篇幅讲述了中国年轻情侣在坦桑尼亚蜜月旅行的故事,“他们把在坦桑尼亚的所见所闻发布在博客上,得到了数万次的点击和数百条回复”。
2014年4月21日,习近平用生动感人的故事打动欧洲,用欧洲人熟悉的典故诠释理念,用中国人的自信唤醒欧洲人对中国人的重新认识,让欧洲梦与中国梦有更多交汇,赢得满堂彩。习主席用渊博深邃的文化魅力打动欧洲,用穿越时空的眼光折服欧洲,用务实高效的成果钦服欧洲。习主席指出,在古代,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中国人民和欧洲人民都在彼此遥望,想从彼此独特而深邃的文明中汲取营养与智慧。从伏尔泰到歌德,从马可·波罗的游记到弗里德里希大帝的“中国茶亭”,无不折射出欧洲人对东方文明的向往。而今,中国的改革进程走过了30多个年头,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已划过60多个年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欧洲梦”与“中国梦”有了更多的交汇。习主席通过精彩的文化故事讲述,在欧洲展开了魅力攻势。在诸多场合,历数欧洲文明史上一个个文化巨人,前后达40多位,一个个作品、典故和名言被信手拈来地引用。在德国,他讲述了读《浮士德》的故事—“在上山下乡的日子里,我走了30华里去借这本书,书的主人走了30华里来取回这本书。”在法国,他引用雨果的名言,细数冉阿让、卡西莫多、羊脂球等许多艺术形象;在德国,历数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等的哲学辩论和巴赫、贝多芬等的优美旋律。习主席在文化叙事中体现的醇厚的人文情怀、深邃的思想,巧妙地触动东西方人们的心灵,拉近了东西方的距离,体现了伴随着中国崛起而来的新自信,让经历了数世纪沉沦的东方在欧洲大陆上演了“王者归来”的新气象,是中国外交史册上浓墨重彩、被广为铭记的篇章。
2014年11月17 日,在澳大利亚议会大厦的演讲中,习近平提到了一则澳大利亚孩子给他写信的故事。“来之前不久,我和夫人收到了塔斯马尼亚州斯科奇—欧克伯恩学校16名可爱的小学生的来信,他们在信中描绘了那里的独特物产和美丽风光,特别提到了塔胡恩空中栈道、大峡谷,当然还有‘塔斯马尼亚恶魔’,还说如果去大峡谷的话还有可能捡到美丽的孔雀羽毛。这让我充满了好奇。”第二天,塔斯马尼亚州斯科奇—欧克伯恩学校的学生与亲切的“习大大” 如期见面。
习近平与塔斯马尼亚州斯科奇—欧克伯恩学校的学生亲切见面
由此可见,“习式故事”将“中国梦”巧妙融入各种看得见、摸得着且让人印象深刻的具体故事中,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首先,习近平讲故事语言平实,经常出现民众耳熟能详的谚语,让人倍感亲切。
其次,习近平讲故事惯于使用平凡人的平凡事,如在坦桑尼亚演讲中提到的蜜月旅行,正是发生在百姓身边的平凡事。
第三,习近平讲故事善于融入新鲜的元素,如在坦桑尼亚的演讲中提到的《媳妇的美好时代》,无论在坦桑尼亚还是在中国,都是百姓身边很新鲜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