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公民外交和平心理模式

6.3 公民外交和平心理模式

公民外交是指本国公民经由影响国内外各种对象,以影响本国政府与他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最后获得他们所追求的各项利益(赖钰麟,2011)。近年来,“公民外交”已经成为我国和平外交的新型的、重要的发展方式。青年教师吴迪近年来所参与的公民和平外交及其反映的和平心理启示,成为公民和平外交心理模式的典范。

6.3.1 公民外交范例

曾经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留学的青年教师吴迪,在异国求学期间,深深体会到西方经济学界财经泰斗们的反华情绪,而中国却缺乏在国际经济领域拥有有力话语权、为民请命的学术精英,致力于经济学报国。回国后,吴迪在北京某高校任职,担任经济学讲师。吴迪在2010年到2012年期间亲身经历公民和平外交,他本人完成了由普通公民到公民和平外交大使的转变,彰显了新时代普通公民在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价值。

由于自身专业和工作关系,吴迪经常关注《华尔街日报》《贸易周刊》等国外媒体资料。2010年9月,他突然从这些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察觉到了异样的变化:有些学者在分析美国就业率低等经济问题时,将罪过归因于中国的贸易和汇率政策。吴迪对此感到担忧,认为这种错误的论断有可能造成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孤立,导致美国民众反华情绪,如果美国国会进一步对中国经济采用限制手段,将会对中国造成不可估计的影响。

作为公民,吴迪首先想到自己应该为国家做些什么。经过斟酌,他决定用自己的经济学知识,证明美国将经济问题归咎于中国的做法是错的,并盘算着如何把研究结果告诉美国总统奥巴马。于是,吴迪登陆美国商务部、美中贸易协会等多个网站,收集了美国自己颁布的一些数据和报告,作为自己的研究资料。吴迪通过严谨的专业分析,得出了三个结论:一是美国经济低迷在于美国常年的低储蓄率;二是美元的地位导致资本都向华尔街倾斜,诱发美国就业率低;三是中美贸易战和货币战将导致中美经济遭受打击。总之,中美贸易战和贸易争端是美国打错了靶子,将使中美经济雪上加霜,害人害己,两败俱伤。吴迪将自己的三个分析观点写成了题为《美国贸易战必败》的调研报告,对美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交政策、商业政策等进行了批驳,证明美国对中国打的货币战对美国的贸易赤字没有任何辅助作用。吴迪把这份调研报告用电子邮件寄给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同时,吴迪也把这份报告《美国贸易战必败》投递给《华尔街日报》社评版。不久,文章全文发表。2个月之后,2010年12月15号,吴迪收到了美国总统的回复(Presidential Correspondence),尽管奥巴马对吴迪提出的中美贸易战问题避而未谈,但就美国就业问题和华尔街经济改革做出了回应。一来二去,吴迪和奥巴马成了“笔友”。转眼之间,一名中国普通公民的话语表达得到了美国总统的回复,吴迪很快成为热点人物,“中国之声”“全球华语播送网”等纷纷报道了他与奥巴马的通讯外交事件,认为吴迪进行的是“为国举鼎”的和平公民外交。

很快,吴迪接受美国邀请,赴美进行公民访问。在访问美国之前,吴迪做足了学术功课,他必须用学术的中立性和公正性吸引美国左中右派的精英人群。他专门搭设了一个完整的赤字理论架构:两国在以货币为单位和以思想为单位的交流之间的不平衡意味着双边关系赤字,政府系统的执政所为和构建政府权力基础的人群对政府执政期待之间的不平衡成为代表赤字。吴迪指出:双边关系赤字和代表赤字会带来过度的民族主义、对立冲突、军备竞赛甚至是战争,会在上层建筑中制造巨大的权力真空,加深社会动荡,威胁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公民外交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这两方面的严重赤字。

2011年1月25日,吴迪受邀赴美做公民访问,开始了在美国为期一个月的公民和平外交之旅(吴迪,2011)。

吴迪意识到:美国教育系统是改变有些美国民众对中国持有敌意的刻板印象的重要阵地。他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范例,把公民和平外交的平台引入经济学教学当中,让学生活用自己所学知识,学会关心社会,关心世界,学会如何帮助化解矛盾和对立,如何建立互信与互助。如此以来,美国学生对中国的了解就会更加人性化,更有可能产生友谊、同情和支持。吴迪的建议,对于那些对世界漠不关心、一味妄想成为生活在由iPad、Facebook、自我为中心的美国孩子来说,可以唤起他们内心虔诚强大的宗教信仰,培养他们感性大于理性的人文文化品质。

了解到大部分美国公民具有强烈的同情心,吴迪用一个中国普通家庭在贸易争端中的悲剧,开始了他的课程:

“有一个在深圳工作的农民工兄弟,他在一个香港人开的玩具厂工作。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和欧洲不再给他们的厂子下单,香港老板就把玩具厂给关掉了。这位农民工兄弟除了做毛绒玩具之外没有别的技能,他的再就业前景是绝望的,女儿也只能休学了。每次他徒劳无功地找工回来,女儿都问他什么时候可以回学校,什么时候可以吃红烧肉。我在英国时也在饿死的边缘徘徊过,也曾有在接到母亲突然去世的电话后躲到打工餐馆的员工厕所痛哭失声的经历。这也就是我写信力劝奥巴马总统不要和中国打贸易战的情感缘由。”

吴迪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很多人眼中都出现了泪水。吴迪的故事讲述,是公民意识的崛起,是人性的崛起,也是宗教的慈悲。

吴迪成功地把公民外交的和平理念植入美国人的心中,是他持有的超越意识形态的“情感共鸣无关论理输赢”的和平公民外交对话观点:中国人崇尚“是非对错”,有些海外学子由于在“论理输赢”上寸步不让,容易造成意识形态的对立。可是,“论理”的输赢往往会伤害西方人的感情,得不到他们的理解、尊重、支持和帮助,解决不了实际的矛盾和问题。“论理”的输赢也导致一些海外的中国人长时间内严重孤立,验证了西方人对于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只有放下意识形态的不同,放下民族主义的对立,才能站到促进和谐世界的同一条跑道上。

6.3.2 公民外交和平心理启示

吴迪的公民外交之举,具有重要的和平心理启示意义。

(1)公民外交有利于弥补官方和平信息沟通的缺失

一介草民吴迪,不甘心做“口水公民”,而是勇敢地做“行动公民”,积极打破西方恐华经济封锁,发出中国公民内心的和平呼声,践行公民外交,成为官方外交的有益补充。吴迪利用自己所学的金融知识,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向西方抛出中国公民自己的观点,争取与西方政要对话的机会,填补一些中国官方信息沟通渠道的缺失,巧妙地避免了中美贸易战的直言,又让美国高层领导领略了中国公民的智慧,捍卫了国家尊严,树立了中国良好形象。

(2)公民外交有利于培养公民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国之交者,在于民相亲也。美国是个公民意识极强的国家;而在中国,像吴迪这样的游学海外多年的知识分子,位卑不忘忧国,是士大夫的传统情怀,作为中国公民,需要这种干预担当的责任意识和忧国情愫。吴迪的忧国、爱国情怀,恰似一簇闪亮的公民外交和平火花,引领了未来全民参与公民和平外交新走向。

(3)公民外交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

吴迪发现,自己在出发的时候,觉得公民外交是一艘助力缺乏的小船,来到波士顿后却得到了美国各个阶层人群的帮助。那时的他感觉公民外交不再是一个人的梦,而是许许多多人分享的梦,是一艘迎风展帆、志在万里的、志在促进世界和平的大船。

(4)公民外交有利于建设和平互信的新型国际关系

华盛顿和北京的和平外交关系,持续了数十年,仍没有改变美国人民对中国的僵化模板性认识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现在是打破僵局的时候了,尽管中美两国的公民意识都比较薄弱,但事实证明,中美两国公民之间的对话和外交,有利于发展新型的中美国际关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用公民外交建立和平互信的国际关系,是促进国际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年毛主席主张把敌人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海洋中,结果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今天把全世界放进公民外交的海洋中,将收获一个和谐共赢的世界。

(5)公民外交有利于树立中国和平大国形象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现在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不乏评论家,但却缺乏在世界上发出响亮学术声音的经济学家。西方的经济学泰斗并不深入了解中国,对中国持有深深的敌意和误解。吴迪是个“人微言不轻”的公民,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在美国媒体上发声,让美国总统和公民知晓利弊,用中国经济学家的视角,剖析中国汇率问题,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用自己的学术观点向世界宣传正确的、真实的中国声音,这种具有私密性、灵活性、非正式性的“微言”却“言不轻”,起到较好的话语权作用,成为难能可贵的世界和平促进者。这种平易近人的公民和平外交,巧妙地消除了国际政府之间国际争端调解的敏感性和国际反感情绪。从这个角度说,吴迪的公民外交有利于树立中国和平大国的形象,公民外交需要“吴迪效应”,实现“中国梦”,需要扎扎实实的公民外交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