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政治和平心理叙事传播模式
政治传播是在政治体制下进行的。政治传播的故事化首先从政治语言的平实化开始。在快速变化的政治语境中,“语言隔阂”问题十分突出。在日常生活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年轻人说的话老人们听不懂。在政治传播视角下,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官方语言与民间语言的隔阂不断加大,甚至割裂为两个语言体系。高层似乎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如果官方语言不主动变革,那么越来越多的人将不愿听、也听不懂官方语言。中央推出系列活动改文风、转作风,提倡“短实新”,反对“长假空”。习近平和李克强本人也讲了不少“接地气”的话,让民众听得懂、易接受。如习近平在出访俄罗斯时的演讲中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李克强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地方政府也开始响应,四川省两会报告只讲“干货”,媒体报道说“没有语言隔阂的报告才是好报告”。“白话政治语言”折射政治传播新思维。白话才能跨越“信息鸿沟”。信息鸿沟,即信息不对称,也就是信息的贫富差距。党政系统的大量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充分地传达到民众那里,信息鸿沟就难以跨越。官方语言与民众的语言越接近,二者之间的沟通就越有效。政治语境的变化,体现的是更加贴近民众的平民化政治传播新思维。
十八大闭幕后,新华社推出的“中共高层新阵容”系列人物特稿,都加入了以往不多见的故事化要素,并十分罕见地加入了家庭成员的信息。报道习近平的英文特稿不仅有大量白描式的场景描写,还穿插了很多情节,像一幕幕电影画面一样反映出习近平艰苦成长的历程和报国实践。特稿还详细描写了他与彭丽媛的婚姻故事。
此外,公益广告等公益传播也呈现明显的故事化倾向。在中国,政治传播与公益传播有密切联系,国家层面的很多政治理念都是通过公益广告体现的。而在道德训导方面,最近密集推出大量故事化的传播活动,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寻找最美消防员等,将国家倡导的美德巧妙融入系列故事中。在推行学雷锋活动时,使用了大量新闻植入式传播手法,各类新闻报道中出现大量的好人好事,以期引导受众;而在推行“厉行节约”政策时,还巧妙运用了故事化的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