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冷战中的萌生阶段

2.2 冷战中的萌生阶段

在美国国家内部,由于贫富差距的加大、种族冲突的增多为心理学家缓和群际冲突提供了研究空间,以奥尔伯特为代表的改善群际关系的研究促进了美国社会内部的和平发展。

在国际层面,1954年,美苏进入冷战时期,激烈的核军备竞赛,威胁人类的生存,世界面临陷入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公众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恐惧与日俱增。这个时期美国一些进步心理学家开始批判美国政府的军事政策,将如何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缓和美苏紧张国际关系视为己任。1961年,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发表了著名的《东西方关系中的镜像理论:一份社会心理学家的报告》,他以美苏普通公民为被试,研究被试对潜在敌对国家的态度,引起了研究者对美苏双方的敌意态度的重视。1962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4届国际应用心理学大会的开幕式上,Charles Osgood(1962)就心理学在解决国际争端中所起的作用持有积极乐观态度,并做了“心理学与国际事务:我们能做哪些贡献?”专题发言,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对国际争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即双方“逐步互惠主动缓解紧张局面”(graduated and reciprocal initiatives in tension reduction,简称GRIT)的观点,作为减少双方恶意的敌人形象的工具,成为消除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能的和平手段。Osgood的GRIT建议得到美国肯尼迪总统的赞赏,也受到美国政府多个部门的重视。据很多和平心理学家评价,此后古巴危机、柏林危机的和平化解,与Osgood的GRIT的心理学观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这时起,和平心理模式研究范围得到扩大,在参与国际重大和平决策中起到的独特作用,愈来愈得到社会的认可(D.J.Christie,2001)。

这个阶段国际层面的和平心理模式思想研究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一些追求和平的进步心理学家开始以和平心理学家的身份批判美国政府强硬的外交政策;第二,研究主题由过去关注个体外在和平行为转向分析不同民族的内在和平认知态度;第三,研究取向由关注战争爆发的心理根源的研究转向如何防止战争爆发的心理研究(Morawski,J.G.& Goldstein,S.E.),为和平心理模式的萌生获得了充分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