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大同梦”:儒家和平心理模式

4.1 “大同梦”:儒家和平心理模式

儒家和平心理在本质上是一种大同意义上的秩序的和平心理模式。大同是儒家社会思想的理想境界。儒家的社会大同思想始萌于《诗经》。《诗经》中的《伐檀》《硕鼠》反映出反对剥削、反对罪恶战争、向往乐土的思想。《礼记·礼运》首次明确儒家“天下为公”的思想,勾勒了大同之梦,详尽描述了大同社会样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这种大同社会的特点是:一是天下为公有,社会为大众而非为个人,公德意识人皆有之。二是任贤举能。选举有才华、有道德的人士为社会服务,给他们委以重任;三是讲究修睦。社会讲究信用,没有欺诈和偷窃,人际相处和睦友善;四是“博爱”。对所有人不分远近亲疏,一视同仁,各得其所,安居乐业。这种大同社会的蓝图正是一片和平景象。

儒家大同思想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重要哲学思想,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我国古代的“中国梦”,也是现代“中国梦” 的思想渊源,为现代“中国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