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和平是梦想,表达出人们最想要的好生活,和平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战争与和平是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永恒问题。20世纪以来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21世纪不少国家依然内乱频繁,局部地区战争、民族冲突不断涌现,恐怖主义活动猖獗,争取和平依然是摆在各国人民面前的艰巨任务。20世纪末在心理学领域兴起的和平心理学主张,从研究人性与和平的内在关联出发,运用多元化方法,主张充分调动人类创造和平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反思人类冲突根源,防止暴力发生,和平化解冲突,创建和平文化,提升人的幸福与尊严,促进社会和平与进步,以和平方式实现和平。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和平的心理模式,被称为和平心理模式。
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认为,人类有一种去完成一个行为单位的自然倾向,叫作“心理张力”。那些被唤起但未得到满足的心理需要产生一个张力系统,决定着个人行为的倾向、心理的基调和特点。人具有的完成一个和平行为的心理倾向,叫作和平心理张力。
和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梦想。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塞缪尔·P·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21世纪初,中国人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成为我国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意味着中国发展“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这充分彰显了“中国梦”的和平正义力量。“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习近平,2014),“中国梦” 是一个开放、包容、共享、放眼全球、具有世界大同意义的“大梦”,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机遇,中国在与各国合作共赢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与以往大国崛起争霸不同,“中国梦”充满了无限的和平心理张力。
本研究在对不同国家、不同热点地区以及国际间和平心理模式形成背景、内涵及意义进行细致探讨的基础上,在广阔的世界视阈下,研究我国的和平心理模式,阐述中国梦的和平心理张力。
1.研究观点
本研究坚持以下观点:
第一,主张实现由消极和平研究向积极和平研究的转化。已有的关于和平心理模式研究主要沿袭消极和平心理模式研究思路,重点关注暴力对于心理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将和平心理模式研究重点放在如何修复暴力后的心理问题上。本研究将更加关注如何建构积极和平心理模式,以“中国梦”的和平张力为研究重点,以中国和平心理模式建构为主要研究目标,这无疑是对现有和平心理模式研究的有利补充、丰富和拓展。
第二,主张心理学研究的和平价值回归。当代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不同于祖先的环境,人类的奋斗目标已不再是抵御恶劣的自然条件,抗击凶猛的野兽,保存自己的生命,而是如何使生命更有意义,更幸福,思考建设怎样的社会更安全,更和平。如果心理学能集中利用人的和平本性,创造性化解社会冲突,那么人就会创造更加和平的社会,更能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使人更幸福,更具有尊严,更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主张实现心理学整合性的和平目标。和平心理模式研究以人的和平心理与和平行为为研究主题,以帮助人们获得和平为核心研究目标,旨在实现两个层面作用:第一,从消极层面讲,最大限度地减少破坏性冲突,阻止毁灭性冲突与暴力的发生,改善暴力后的不良结果;第二,从积极层面讲,促进个体内心平和,提高人类全球共生意识,提升人类幸福。由此可以看出,阻止、预防战争与暴力,提升人类幸福与尊严,促进人类幸福是和平心理学整合性的目标。由此看来,消极和平与积极和平为一枚硬币的两面,整合性的和平目标使和平心理模式研究更具完整性。
第四,主张挖掘人类的和平潜能。和平潜能是一种建设性的、动态的人格特质。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基因力量早已和人的某些行为功能相结合,形成了可以自行控制、和平化解冲突的能力。也就是说,人的本性中具有创造性和平解决冲突的倾向。因此,和平心理模式研究强调挖掘人的和平潜能,充分重视和平形成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2.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和平心理理论模式建构为出发点,以世界视阈下的和平心理模式建设为借鉴,以我国和平心理模式研究为重点,以论述“中国梦”的和平心理张力。探讨“中国梦”的和平心理价值为主要研究目标,从和平心理学的视角审视“中国梦”在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过程中的责任与担当。
本研究共分七章。第一章属于和平心理模式本体论研究,主要是关于和平心理模式理论研究。在回顾了和平心理模式研究的社会生成背景、哲学基础与心理学奠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和平心理模式研究阶段。重点剖析Gultung的三维和平本质理论模式、Joseph deRivera的和平文化理论模式以及Christie的和平建设理论模式等和平心理理论研究模式。第二章至第五章属于和平心理模式认识论研究,遵循从群际、到社会、到国际三个层次,以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典和平心理建设的实践探索为依托,深入剖析世界视阈下的和平心理模式建构。具体讲,第二章是群际和谐研究。主要对群际冲突心理根源进行深入剖析,探索化解群际冲突、促进和谐群际关系的有效途径。
第三章是关于社会和平心理模式研究。主要以南非种族和解、卢旺达“加卡卡”和平司法、澳大利亚政治道歉等经典社会和平心理实践为依据,探索世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和平心理模式建设轨迹。第四章以中东地区为例,论述世界热点地区和平心理发展模式。第五章是国际和平心理模式研究。主要以冷战期间美苏和平对话、德国二战后向波兰的政治下跪等经典和平心理历史实践为依据,剖析国际和平心理模式建构的深刻意义。第六章是我国和平心理模式研究。在探寻中华和平心理模式本源的基础上,剖析中华民族的和平性格,探讨中国传统和平心理模式,通过与“美国梦”、“欧洲梦”的比对,解析国际视阈下“中国梦”的和平心理学意义,以中美乒乓外交、熊猫外交、公民外交、夫人外交、“中国梦”的和平心理传播模式等和平心理活动实践为牵引,论述我国当代和平心理模式,阐述“中国梦”的和平心理张力。第七章为结语部分,展望未来和平心理模式研究方向。
3.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和平心理模式形成背景、内涵及意义进行的深入研究,来阐述中国梦的和平心理张力。
4.学术创新
第一,本研究丰富了心理学理论,具有学术创新意义。本研究系统研究了和平心理模式生成背景、发展历程和理论研究模式,丰富了心理学理论,对于心理学促进社会和平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第二,本研究整合了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的和平心理模式研究具有学术创新意义。本研究一方面,对世界热点地区、不同国家的和平心理模式进行了和平心理背景、和平心理模式过程、和平心理模式启示意义等本土化研究;另一方面,从群际、社会、国家、国际等多层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形成了具有整合意义的和平心理模式研究。
第三,本研究探讨的“中国梦”的世界和平心理蕴含,具有学术创新意义。本研究首次从心理学的角度,在比对现代“美国梦”、“欧洲梦”的基础上,审视中国梦的和平心理蕴含,剖析“中国梦”的和平心理张力,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和平心理模式对世界和平的重要贡献,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第四,本研究关于我国和平心理模式研究,具有学术创新意义。我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更有辉煌灿烂的和平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平心理学思想。本研究在对中华民族和平性格溯源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中华民族和平性格特征,论述中国传统和平心理模式。以现代中国外交实践为切入点,通过剖析乒乓外交、公民外交与夫人外交等现代中国外交实践事例,深入探讨现代中国和平心理模式,阐述中国梦的和平心理张力。
5.学术价值
第一,本研究有利于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中国梦”的和平心理蕴含。在广阔的世界视阈之下,通过研究、对比世界不同地区的和平心理发展背景,分析和平心理建构实践范例,探索和平心理模式,讨论世界和平心理建构的意义。随着中国科技进步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上曾一度喧嚷“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错误论调。本研究通过从心理学角度诠释“中国梦”的和平心理张力,有针对性地回应和批驳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为展示我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势态,展示我国共赢共享、和平和谐的发展形象,彰显“中国梦”的和平心理张力,提供心理学理论支持。
第二,本研究对于扩大中华民族和平心理学思想在世界和平心理发展中的影响,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研究深入探讨中国和平心理历史根源,分析中华民族和平性格,研究中国传统和平心理模式,以中国现代和平外交心理实践为切入点,剖析现代中国和平心理模式,论述“中国梦”的深刻和平内涵,彰显“中国梦”的和平张力,对于弘扬中华民族和平心理学思想,扩大中华民族和平心理学思想在世界和平心理发展中的影响,提升中华民族和平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本研究有利于指导我国和平心理实践的发展。西方不同国家关于和平心理理论模式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反思我国社会制度下存在的文化、意识形态中影响和平社会建构的不利因素,也有助于我们思考我国实际背景下的和平心理内涵。和平文化理论研究的观点对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怎样的和平文化,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促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和谐社会文化作用的认识,激励我们对今后如何建构和谐社会、如何创建和谐世界文化做出深刻思考。通过对世界不同国家如南非、卢旺达,热点地区如中东、大国国际关系如美苏、中美等的诸多和平心理模式研究,对于我们思考如何把握当今世界的和平心理发展趋势,有着重要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