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农耕生存方式的基础

2.2 农耕生存方式的基础

民族生存方式是与民族性格最相关、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世界历史上出现了游牧文明、航海文明和农耕文明等人类生存方式(刘明福,2013),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民族性格(宫玉振,2002)。

游牧文明的人们追逐水草而居,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大的流动性。他们对于农耕区的繁荣富庶充满了向往,存在着强烈的财富需要,形成了对外侵略和扩张的特性;他们在冬季草枯水尽之际、或在遭遇雪灾、旱灾之时,入侵农耕文明人们的疆域、掠夺其财富,这已经成为游牧文明的人们的生存之道。游牧民族集游牧、狩猎、征战为一体,具有跨马飞箭、举刀持枪、能征善战的本领,征战和侵略既是必须,也是优势。

航海民族在本质上更像是海上的游牧民族。贫瘠的土壤、恶劣的生存条件迫使他们以海洋为主要发展目标,开拓海外市场、建立海外殖民地、争夺贸易霸权成为他们创造财富的生存手段,商船与战舰并驾齐驱,扩张与战争紧密结合,成为开拓致富的民族生命线。

农耕文明的人们由于依靠较肥沃的土地,经济上能够做到自给自足,不需要依赖外部文明,造就了安土重迁的品格,具有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强烈内心需求,形成了自给自足、自食其力的生存方式。与游牧民族和航海民族相比,农耕民族具有更多的稳定性和内向性,对外常呈现防御态势,但缺乏对外扩张的动机,逐渐形成了求稳、求安、非攻、非战、爱和平、不扩张的和平战略文化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