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乒乓外交和平心理模式
6.1.1 乒乓外交社会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采取孤立、封闭政策。1969年,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后,为了摆脱越南战争的泥潭,改变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意欲谋求改善对华关系。但总体上讲,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依然比较严峻。中日尚未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日本右翼势力反华活动猖獗。苏联大兵压境,中苏对峙,美国总统尼克松和一些政界人士仍频频表示不放弃对台湾的支持。
1971年3月28日,应长期致力于中日友好活动的日本桌球协会会长后藤甲二的邀请,中国政府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派中国乒乓球队前往日本名古屋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队在比赛中取得了连获4项冠军的好成绩,给世界乒坛带来强烈震撼。
比赛期间,中国运动员凭借高超的球艺和友好的态度,获得了各国运动员、日本各界人士和各国记者的好评。在日本比赛期间,中国乒乓球队员与西方多个国家运动员进行了广泛的友好切磋,但唯独不曾与美国运动员正面接触。
但有一天,当送中国队队员从训练馆去体育馆的大巴即将开动时,一名外国运动员科恩突然误上了中国代表团的车,当时所有的中国队员都感到非常惊讶。当科恩一看满车都是中国人,就回头转身,但那时车门已经关上了。就在他转身的时候,中国运动员都非常清楚地看见了他背后的“USA”英文字样。在中美运动员都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全车人一片沉默,气氛显得很尴尬。当时中国运动员、世界乒乓球冠军庄则栋等跟这位美国运动员科恩主动打招呼,并赠送了礼物。5分钟后,当大巴车门打开时,现场很多记者很惊讶地看到中国队班车上下来个美国人,手里还拿着中国运动员送给的礼物。在中美关系尚未恢复、中美关系异常敏感之际,很多现场记者意识到中美运动员站在一起,本身就足以引起国际舆论的猜测,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于是第二天,日本三大媒体:《读卖新闻》、《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全部在头版头条登出了庄则栋与科恩的合影,并配以通栏大标题“中美接近”,在当时成了压过乒乓球赛事的重大新闻。
没有人曾经料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竟在中国的外交史上,成为打破中美两国20多年相互对峙的政治僵局的破冰之举,载入史册。
6.1.2 乒乓外交过程
庄则栋和科恩的意外结交,对中美两国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事件之后,中美运动员又进行了几天的友好接触。在日参赛的美国乒乓球队,竟然向中方提出了访华的请求。
但中美之间正处于冷战状态,因为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要求,已远远超出普通的体育事件交往。毛泽东考虑再三,认为应该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让美国乒乓球队打头阵,为尼克松或者他的特使来华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恰是打破中美政治僵局的好时机。中国政府很快就做出决定,正式向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发出邀请。对于中方的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倍感惊喜,欣然接受。
这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轰动。媒体盛传:这一震惊世界的新闻,已远远超过三十一届世乒赛本身,被誉为“小球转动大球”的和平外交范例。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如约来到北京,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这场中美“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两国长期对峙的政治坚冰,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当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做了进一步的铺垫。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正式访华,两国首脑直接会晤,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日趋改善。在此基础上,1979年,中美双方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6.1.3 乒乓外交和平心理启示
美国乒乓球运动员代表团应邀访华,看似偶然举动(李永安、张瑛秋,2012),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符合了在当时特定背景下,中美双方为各自争取外交主动、谋求交流与合作的内在心理需要。“乒乓外交”的真正成功在于,它开创了以人民之间的友谊促动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和解的成功模式。正是国际体育和平交流,充当了跨越国界和意识形态障碍的和平外交的载体,成为“小球”震动“大球”、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化(陈昊苏、张胜军,2011)的心理助推器。具体说,中美乒乓外交范式具有以下几点和平心理启示。
第一,“乒乓外交”彰显了跨国和平文化价值。在人类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体育和平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属性与特征,为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价值观提供了多元化、多层次和复合型的平台,促进了跨国文化的相互认同和融合,促进了世界和平发展。
第二,“乒乓外交”促进了人类全球文化的整合。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多维度、多元化的过程,只有建立全球和谐文化观,通过不同地域间的沟通和相互了解,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才能促进人类文化的全球性整合。
第三,“乒乓外交”体现了和谐文化价值观的建构。“乒乓外交”是全球化过程中的成功案例之一,表明全球和谐文化观是建立在不同文化相互尊重、和平共存、相互包容的基础上,其核心价值取向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第四,“乒乓外交”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认同。“乒乓外交”不仅仅局限于两国体育活动的交往,其广义的内涵是指“文化外交”,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同,促使“政治外交”通过“文化外交”的形式软着陆,体现出政治外交的文化性以及政治外交文化化的发展趋势。
第五,“乒乓外交”成为全球文化认同的支撑点。“乒乓外交”的成功表明,不同文化的相互认同是全球化的支撑点,不同地区或国家只有建立稳定的文化认同,才能在其他领域进行长期的交流与合作。
第六,“乒乓外交”促进了体育和平文化的传播。“乒乓外交”通过文化的传播,实现了由“体育比赛”向“体育事件”的发展,促进了体育和平文化的全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