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长期对话和平心理模式形成背景
2025年08月10日
2.1 长期对话和平心理模式形成背景
长久的巴以冲突,使双方民众的心理伤痕累累。一方面,双方之间的羞辱感、威胁感和身份认同感等成为威胁中东地区和平发展的重要心理诱因。对于以色列人来讲,他们认为自己身处“阿拉伯海洋”认同的威胁之中,感觉自己处境脆弱,缺乏安全。对于巴勒斯坦人而言,是以色列人让巴勒斯坦人时刻受到威胁,感到无家可归,因此唯有向以色列人东征,才有希望。巴以双方持有的“我们—他们”(us-them)冲突机制,是和平发展进程中的深层心理障碍。双方都认为本族人纯洁、有序、真挚、美好,对方民众肮脏、混乱、虚伪、丑陋。这种心理机制一旦形成,就激发出双方强烈的仇恨。
美国凯特琳基金国际事务部主任哈罗德·桑德斯(Harold Saunders),曾长期在美国国务院从事中东和东南亚事务相关的工作,担任过负责中东和东南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因工作关系,桑德斯经常参与巴勒斯坦、以色列之间冲突化解工作。桑德斯认为,民族之间的怀疑、恐惧、憎恨等造成了中东地区的民族冲突,仅仅依靠政府之间的和平谈判,并不能完全解决深层的民族冲突,效果难以持久,还有可能加剧冲突。
巴以冲突在根本上是深陷冲突之中的民众的切身感受造成的,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世代宿怨与冤冤相报,是中东和平进程举步维艰的重要心理根源。巴以民众间的关系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加剧冲突,也可能减少冲突,缓和民众关系。没有民众参与的和平建设希望渺茫,有民众参与的和平建设活动将创造性地推动双方和平建设步伐。
桑德斯的长期对话和平心理模式的核心问题就是建立稳定的、建设性的和平民众关系。尽管那些曾经积怨太深、但依然参加对话的人,有时不能为本民族民众接纳,但巴以之间的公众和平对话,能弥补正式官方外交的肤浅和简单,更能有效促进民众间和平关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