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和平文化理论模式
文化是指同一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美国和平心理学家、克拉克大学和平心理模式研究项目主任、美国和平心理模式会前会长Joseph deRivera(2004)认为,尽管和平是人类渴求的终极目标,但在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权力与武力的征服,导致迄今为止,有很多人仍然称赞战争的光荣,认为战争意味着友谊、勇敢、忠诚等等。近代社会以来,西方主流社会由于深受霍布斯人性恶哲学思想、社会达尔文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在心理学领域受弗洛伊德人性悲观论与生物心理学暴力本能论的影响,很多人主张把人与动物进行简单的类比,一味强调人的动物性,形成了一种典型的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暴力文化”体现形式(Wessells,1999),忽视了人类具有建构和平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Joseph deRivera(2004)认为,消除暴力文化,建设一种基于公正和宽容的和平文化(culture of peace),将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们由“他们”(them)转变为“我们”(us),是我们这个时代和平文化的主要任务。
和平文化提倡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冲突问题,将暴力文化转变成反对暴力和防止冲突的文化。由此看来,Joseph deRivera和平文化建立在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接受的理论基础之上,是“一种道德,一种个人和集体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为人处世和做出反应的方式”(王啸,1995),是“和平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具体包含:尊重生命,尊重人、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力;摈除暴力文化与战争文化,实现更全面发展和平文化方面的进步;承认男女权利平等;热爱民主、自由、正义、团结、宽容,接受民族间和国家间种族、宗教、文化、社会群体之间及个人之间的差异和谅解原则等。一言概之,和平文化就是使各种暴力“去合法化”(Phillip L.Hammack,2011)的过程。
人们对和平文化的追求体现了人们对和平的追求与渴望,也体现了人们的和平价值观走向。对于社会而言,具体说,和平文化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和平文化调节功能、和平符号变革功能和和平准则变革功能(Joseph deRivera,2009)。
3.2.1 和平文化调节功能
和平文化就是存在于人类意识中的和平行为与和平语言的符号装置。文化已经不再是影响人类的外在“变量”,而是每个人的心理系统的固有组成部分。为了使生活更有意义,人类需要合作,需要调节人类沟通所使用的语言符号装置—文化调节器(cultural regulatory devices)得以完成。文化调节器是存在于个体自我反思、人际沟通交流以及社会组织等多个层面中的、表征性的集体语义符号系统(semiotic devices)。
从某种意义上讲,符号调节器可以起到类似于“催化剂”的作用,决定着人类活动要么走向和平的可能,要么走向战争的可能;符号调节器同时还保持并暂时减缓或激发和平与战争之间的矛盾。和平文化可以对“战争—和平的动态过程”进行调节。和平文化在文化调节中的核心功能在于:当社会处于“战争↔和平”状态时,和平文化起到“半渗透”作用,通过强调内部集团合作、共同分享与集体决议的形式完成向和平转化的调节过程。
3.2.2 和平符号变革功能
狭义的和平意味着战争暂时性的缺失(Josephs,I.E.,Valsiner,J.& Surgan,S.E.,1999),在战争爆发的地区,战争与和平是两种相对的情形,其中的变化具有多样性。这两种相对的情形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状态,而是存在着中间过渡区域。比如,在战争爆发的地区,教育系统引入和平教育,引导人们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冲突,社会将极有可能获得和平。
长期以来,美国和平心理学家一直在美国国家层面倡导和平文化符号变革行动,他们认为美国政府仅为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士树立纪念碑等文化符号象征,对国家和平文化建设来说,远远不够。美国政府也应该为历史上著名的反战和平英雄树立纪念碑,为青少年树立正面的和平模范,才能体现美国和平文化由战争到和平的积极转向。
3.2.3 和平规范变革功能
和平文化提倡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冲突问题,将暴力文化转变成反对暴力和防止冲突的文化,这也是和平文化进行规范转变的一个过程。具体说来,和平文化的规范转变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8个方面(Joseph deRivera,2009):
①人们通过对话、协商等方式和平解决冲突后,他们会把自己看作和平人士,在以后将会采取更多的和平行为,形成和平行为规范,同时也会影响周围的个体形成和平行为规范。
②和平文化远离父权制,追求性别平等,为树立个体性别平等行为规范奠定基础。
③呼吁增强社会凝聚力,要求社会形成团结所有个人和群体的规范符号。
④倡导将民主参与和尊重言论自由的权利成为社会规范。
⑤提倡社会树立新闻通讯自由的社会规范,增加新闻自由度和透明度。
⑥提倡将尊重人权成为社会规范。提倡政府运用文化力量而不是使用暴力工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⑦提倡国家之间运用国际法律规范而不是军事力量解决国际争端。
⑧提倡不以狭义的经济标准衡量社会发展程度,而是更多的公平、公正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等多项指标作为衡量标准。
为了促进美国和平文化发展,Joseph deRivera提出了在美国构建和平部的倡议,是在美国现有社会基础上的一种和平文化社会发展的构想。
基于美国国会议员Dennis Kucinich在2005—2006年美国第109次国会上提交的第3760号《发展和平与非暴力法案》,Joseoph deRivera 2007年提出了在美国建立和平部的构想,旨在促进美国未来国内与国际和平。在Joseph deRivera的设想中,和平部部长要与美国的教育部长、卫生部长与司法部长密切合作,保证相关的和平方案在不同部门的支持下得到顺利实施。他认为:减少社会暴力,促进经济的公正和人权的发展,需要对美国现有社会制度进行变革。他提出的在国家设置和平部的倡议,要求在美国政府下设和平部,在不同领域设置7个办公处:国际、国内、教育、武器控制、媒体、人权、经济权利和技术办公处,就是典型的一种在美国现有社会基础上的和平社会变革构想。
总体上讲,尽管仅在社会成立一个维和部,并不是一个实现和平社会的足够条件,却是一个必要的手段,也是Joseph deRivera针对美国主流社会相信“以暴制暴”的霸权主义现实,设计出的使美国转向和平社会的一幅现实蓝图。但这个提议早在2007年就已经提出,至今已经历时5年,却没有得到美国官方社会机构的认可,构建和平部的提议依旧停留在设想阶段,遭遇的阻力主要来自美国主流人士对和平缺乏应有的信任,更不愿意因为在美国成立更多的和平学院、培训和平人才,投入更多的金钱与物力,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耗资巨大,却很难在短期内获得巨大收获,远不如武力征服那样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再有,在美国国家部门大部分人员只关注美国国内的局部利益,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全球公民意识以及对世界肩负的和平责任,对构建和平部的长远意义缺乏充分的认识。另外,Joseph deRivera提出的构建和平部的设想仅是在美国现有社会制度下的一种的改良计划,这并不能影响并改变美国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