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走向未来的和平心理模式研究

第七章 结语:走向未来的和平心理模式研究

20世纪由于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丑恶的“大死亡的世纪”;20世纪由于热点地区发生的暴力冲突,成为世界人们心中永远的伤痛;20世纪由于曾经遭受流血流泪的苦难,世界各国人民格外珍惜当今和平的美好。20世纪以来,世界不同国家的和平心理模式建构的轨迹,彰显了人类追求和平的巨大潜能,印证了人类和平建设的无限创造力。

21世纪是人人享有发展的新世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理诉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如何构建安定和谐的社会,如何维持合作共赢的国际和平关系,如何创建美好的和平世界,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关注点。和平心理模式研究在研究爱与恨、和解与真相、理解与共存等人类最棘手的问题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在和平维持、和平重建等问题上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体现了心理学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独特价值。

21世纪,未来的和平心理模式研究将思考如何运用心理学理论,恢复心理学作为促进“公众利益”科学的应有地位(Anerson,2007),回归心理学的和平研究价值,将被科学心理学排斥在外的关于尊严、和平与幸福等主题纳入心理学研究视野,将“维持世界和平、让世界更加美好”视为心理学本应肩负的历史使命。

在社会和解心理研究方面,未来的和平心理模式研究将更加重视话语权需求研究,促进公共对话,加深人际、族群之间的信任,增加理解,减少冲突,强调尊重,主张包容,呼吁多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和平心理修复研究方面,未来的和平心理模式研究将更加注重暴力受害者的心理修复,防止心理暴力循环发生。未来和平心理模式将更加注重移情、理解、尊重、互惠等亲社会行为研究,引导年轻一代如何减少攻击性,学习掌握和平心理策略,有效化解心理冲突,增加亲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发展(陈永涌、霍涌泉,2014)。

在和平心理模式研究取向方面,未来的和平心理模式研究需要超越战争与和平二元对立的消极思维,把和平与人类终极目标的实现、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提高、人性尊严的提升、群际和谐关系的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的发展与国家间合作共赢的和平心理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将和平视为消除不公平制度、恢复边缘群体话语权、消除结构暴力的动态发展过程(刘邦春、郭永玉、彭运石,2014)。

在中国和平心理模式研究方面,我们需要打破中国和平心理学思想研究相对滞后的局面,深入研究我国丰富、独特、深刻、崇尚和平的和平心理学思想,结合我国当前的外交、军事、社会现状,剖析“中国梦”的和平心理蕴含,积极开展和平外交心理研究,积极开展转型期和平社会稳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