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现代国际和平心理视阈解析

5 “中国梦”的现代国际和平心理视阈解析

把梦想看成一个重要的政治哲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基本的政治哲学问题,它所以具有巨大的政治能量,是因为它能够把各种本来不是政治的事情变成政治的,这种“把一切卷入政治”的能量创造了无所不包的政治性。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社会理想之争不仅没有像一些人以为的那样终结了,相反,似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构思和比较。各种梦想似乎都变得圆熟了,不像那些在启蒙时期开始萌芽而在浪漫时期生长的梦想那样充满激情(例如催动物质疯狂生长的自由资本主义和试图达到全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中重新调整梦想与现实的关系。金碧辉煌的美国梦虽然生锈但依然强大,步步为营的欧洲梦方兴未艾但前途未卜,磨难万千的中国梦应该前途远大却未定型。

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梦想。梦想的内容或许不同,但梦想的精神却能穿越任何政治和文化的隔阂。在铸造自己梦想的时候,中国既要学会在世界面前讲述自己的梦想,也要学会承受梦想与现实之间那永远也无法弥合的空隙。

2008年,发生了两件震撼世界的大事:一件事是美国爆发的次贷金融危机,另一件事是中国主办的北京奥运会。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连锁效应,使得以花园洋房为符号标志的中产阶级“美国梦”开始瘫软变形,而在太平洋的彼岸,北京奥运会的焰火在全世界众目睽睽之下绚丽绽放,愈发将这种此消彼长的对比映衬出来。

“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并不仅仅具有地缘区别,还具有不同时空、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的区别,也代表了人类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世界和平发展的探讨道路上,做出的不同回应(杰里米·里夫金,2006)。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经验的一个分水岭。比对二战后的“欧洲梦”“美国梦”,剖析20世纪末21世纪初西方人发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的颤变,解析现代化中国梦对于整个人类和平未来的深远影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