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卢旺达种族屠杀之痛
从19世纪中叶开始,英、德、比利时殖民地相继侵入卢旺达。1922年,根据凡尔赛合约,卢旺达被委托给比利时统治。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比利时人的支持下,图西族人统治卢旺达政府。当时图西族在卢旺达仅占人口的10%~15%,但在政治、经济和教育上却占据统治地位,88%的政府官员都是图西族人,拥有绝大部分可耕地。占大部分人口的胡图族人却被排斥在外,深受歧视。1959年,卢旺达南部的胡图族农民开始反抗图西族贵族的统治,成功掌握了政权,把土地重新分配给无地的人,许多的图西族贵族纷纷逃往邻近国家。
1962年,卢旺达宣布独立后,胡图族与图西族两部族之间矛盾重重,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胡图族人哈比亚利马纳的座机在基加利上空被导弹击落,机组人员全部遇难,这个事件成为卢旺达大屠杀的导火索。第二天,由胡图族士兵组成的总统卫队,残忍杀害了卢旺达女总理、图西族人乌维林吉伊姆扎纳和3名部长,此后,卢旺达局势恶化,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针对图西族人的血腥报复。在此后3个月里,卢旺达先后约有100万人被杀,全国约八分之一人口消失,其中绝大部分为图西族人。
1994年卢旺达发生的内战和种族屠杀,给卢旺达这个贫穷的国家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使这个原本落后的国家雪上加霜。第一,由于内战和种族屠杀,大批劳动力丧失,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第二,大屠杀还使这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失衡,儿童、妇女居多。据统计,14岁以下的儿童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0%,许多妇女成为战乱寡妇,至今,仍有大量胡图族极端主义分子逃亡邻国,给邻国的安定造成潜在的威胁。联合国大会于2003年12月23日宣布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反思卢旺达大屠杀国际日”(新京报,2005)。
1994年,卢旺达发生种族灭绝大屠杀以后,开始审讯大屠杀作恶者。联合国就卢旺达的种族屠杀问题,组建了专门的国际法庭(ICTR)。但由于参与屠杀的人数众多,总人口中大约有1/8将接受审讯,被关押的卷入屠杀的嫌疑犯约13万人,分别被收审在19个监狱里,监狱爆满。如果采用传统的司法过程处理这些案子,结合卢旺达当时的人力物力资源,从法庭调查到审判,联合国维和人员估计需要200多年才能审理完这些案子。再有,卢旺达本具有的司法体系在战火中已经消失殆尽,根本无力处理发生在种族清洗期间的海量刑事案件(琳达.E.卡特,2011)。
卢旺达如何能够做到避免新一轮的暴力,又能伸张正义,恢复社会和平,实现民族和解呢?卢旺达在学习“真相与和解”的南非种族和解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独具民间色彩、极具本土和平文化性质的“加卡卡”和平心理模式,在消除大屠杀带来的部族仇恨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