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长期对话和平心理模式内涵

2.2 长期对话和平心理模式内涵

在20世纪80年代,桑德斯提出了一套系统的长期对话(sustained dialogue)和平心理建设模式,旨在从社会层面促使民众就社会冲突问题展开对话,促进社会和平。

桑德斯主张把冲突中的公众聚集在一起,通过对话,深入讨论双方的分歧、相互仇视的根源,探索建立和平的途径、步骤和方法,最终达到消除巴以暴力冲突、推进社会和平的目的。具体讲,长期对话和平心理模式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做出参与决定。民众愿意参加讨论小组,同意通过对话方式,探寻社会冲突根源,寻找解决办法。

第二阶段,寻找深层社会原因。随着了解增多,民众愿意参加更坦率的讨论,寻找引起冲突的深层原因。

第三阶段,探讨消除冲突根源的出路。这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小组成员设计出广泛的冲突化解策略,并真诚评价这些策略。

第四阶段,制定长期对话方案。选中需要实施的消除冲突的,分析可能存在的障碍和解决方法,制定长期和平对话方案。

第五阶段,采取和平行动。小组成员讨论为实施消除冲突而采取的和平行动,并参与和平行动。

在社会层面通过民众间真诚的、互动的对话,人们相互倾听,认真考虑对方关注的问题和想法,调整自己原来的观点与认知结构,是有效解决民族冲突、消除族裔隔阂的和平对话策略(Harold Saunders,1999)。因为双方民众都有着强烈的和平诉求,搁置仇恨、进行或是以色列发起或是巴勒斯坦人倡导的非官方对话,已经成为双方民众发自内心的渴望。

这种长期对话和平心理模式有利于促进民族间和平认知结构的建构与发展。早期对话目的是让每位参加者坦率谈论自己对冲突的看法,随着接触和互动的增多,人际间的信任感增多,进而坦率谈论自己的想法,因此也能更尊重对方,听取对方的不同看法。在长期的对话过程中,各方根据达成的共识,共同思考在更大政治范围内,怎样采取有效的和平行动,化解社会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