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熊猫外交和平心理模式

6.2 熊猫外交和平心理模式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它曾经多次出国充当友好使者,为发展对外友好关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50多年来,大熊猫一直被当作可爱大使送往世界各地的动物园。这种做法被称作“熊猫外交”。

6.2.1 熊猫外交的历史

中国的“熊猫外交”历史悠久,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658年,武则天赠送日本两只“白熊”,据考证,此“白熊”即今之大熊猫。熊猫真正作为高规格国礼始于1941年。当年,宋美龄、宋蔼龄代表中华民国政府向美国政府支持的民间机构救济中国难民联合委员会赠送一对大熊猫,以对其救济二战中的中国难民表示感谢。此举开创了“熊猫外交”的政治性赠送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以政府和人民的名义将大熊猫作为国礼赠予那些与中国保持良好外交关系和中国希望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到20世纪70年代,“熊猫外交”达到高峰。此后,随着中国外交大踏步地前进,大熊猫也出现了出国热,相继送给美国、日本、法国等多个国家。可以说,作为世界最特殊的“外交使节”,“熊猫外交”清楚地记录了那个时期中国外交的风云变幻。

6.2.2 熊猫外交模式

中国的“熊猫外交”大致可分三种主要模式:1957—1982年以前的纯政治性的赠送模式;1982年至1994年的政治性和商业性兼具的巡展与商业性租借模式,赠送或租借的对象主要为强国或友好国家;1994年至今的合作研究模式。

(1)赠送模式(1957—1982年)

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1982年止,熊猫外交模式一直是纯政治性的赠送模式,既不和商业挂钩,又不采取租借的形式。从1950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继续采取政治性赠送的方式进行“熊猫外交”,中国以政府和人民的名义将大熊猫作为国礼赠予那些与中国保持良好外交关系和中国希望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熊猫外交”是在1957年,接受这份大礼的是苏联。1957年,平平成为第一只作为国家礼物送出的大熊猫来到苏联,象征着当时中国与苏联老大哥之间的深厚感情。两年后,安安又作为配偶送到苏联。而对于传统友好关系的邻邦朝鲜,中国则在1965年至1980年间先后赠送五只大熊猫。1972年的中美“破冰峰会”后,尼克松把中国政府赠送的两只大熊猫带回华盛顿。日本、英法等国也都相继获得了中国赠送的大熊猫。不久,这些西方国家陆续和中国建交。据统计,先后有苏联、朝鲜、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及墨西哥等九个国家接受过中国赠予的24只大熊猫。

1971年,中日两国恢复邦交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岁月,中国总理周恩来向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宣布,中国向日本人民赠送两只大熊猫。自此以后,东京上野动物园为迎接两只大熊猫做了精心准备,大熊猫抵达后观众之多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东京乃至整个日本都掀起了一股浓郁的“熊猫热”。周恩来总理的“熊猫外交”,让日本民众透过熊猫这个媒介感受中国、认识中国、亲近中国,是一个成功的外交范例。多少年后,当中国赠送的大熊猫在日本衰老而死时,日本不知有多少“熊猫迷”落下了伤心的眼泪。为抚日本民心,2008年5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胡锦涛访日时决定再次提供一对大熊猫开展合作研究,为增进中日两国国民感情的“熊猫外交”再谱新曲。

最著名的“熊猫外交”发生在1972年,成就了中美外交上的一段蜜月时光。

美国钟情于中国大熊猫由来已久。早在1956年至1957年,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稀有鸟类饲养场以及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分别致信北京动物园,希望“以货币或动物交换中国一对大熊猫”。1957年5月17日,北京动物园将交换办法报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文化联络局,并获得了批复,但要求需“双方互派人员到对方动物园访问并领取交换的动物”。由于美国国务院等方面“不同意直接与中国进行动物交换”,此事作罢。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携夫人抵达北京,开始了对中国的访问。尼克松与中国政府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尼克松夫人帕特·尼克松即赴北京动物园参观,同大熊猫进行了亲密的接触。中国方面根据美方访问人员及美方先遣组对大熊猫的关切,判断美方有意要大熊猫。此后在该访问期间的一次宴会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将熊猫牌香烟递给了尼克松的夫人帕特·尼克松,表示将向美国赠送2只大熊猫,作为赠送给美国人民的一件隆重的国礼。这件国礼就是来自四川省宝兴县的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两个多月后,4月26日,当“玲玲”和“兴兴”乘专机从北京抵达华盛顿国家动物园时,非常轰动,世界各大报刊都登载了这一特大消息。美国8000名观众冒雨迎接,开馆与观众见面第一个月,参观者就多达100余万。以后每年平均有300万以上的美国人到华盛顿国家动物园观看,这一年,美国称之为“熊猫年”。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蔡佳禾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那时,大熊猫为争取国际对中国的认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许瑛,2004)1992年,华盛顿国家动物园为玲玲、兴兴莅临美国20周年出版了专刊《熊猫热》。2004年5月至9月,在华盛顿推出“熊猫热” 活动。在华盛顿的街头巷尾,可以随处看到形态各异的大熊猫雕塑。这些雕塑由华盛顿各小学学生们制作,有“熊猫王子”“中国娃娃”“爱的时间”等,雕塑达150多个。

1982年,鉴于大熊猫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为了响应保护濒危动物的全球性号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从1982年开始停止赠送大熊猫出国。这标志着传统的政治性赠送模式下的“熊猫外交”宣告结束。

(2)巡展与商业性租借模式(1982—1994年)

大熊猫巡展是一种既可以带有政治色彩,又可具有商业效益的活动。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期间,中国将北京动物园两头大熊猫“永永”和“迎新” 临时借给洛杉矶动物园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巡展活动,以显示中国对洛杉矶奥运会的支持。这是大熊猫出国巡展的开始。此后,中国各动物园的大熊猫便采取短至数月、长至1年巡展的方式出国。比如上述洛杉矶奥运会期间在洛杉矶动物园的巡展,就是主要带有外交意味的活动。

此后在旧金山动物园进行的展出,则是具有明显商业性质的租借。巡展给大熊猫所在动物园等机构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熊猫的繁殖和发育。1990年代中期以后,为解决商业性租借带来的问题而采取的各项措施使大熊猫出国巡展的机会大大减少,基本结束了主要采取巡展方式进行熊猫外交的潮流。但在极个别的特殊情况下,仍有采取短期出国方式进行外交活动者。如2001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在俄罗斯莫斯科召开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第112次全会上,在决定2008年奥运会举办国时,中国即派大熊猫“奔奔”和“文文”作为文化使者赴莫斯科为中国的申办活动加油助威。

熊猫租借对于中国还是租赁国来说,无论是在经济收益还是政治收益上,均获益颇丰。对于中国方面而言,熊猫租借不仅意味着有租金收入,同时还为一系列工作人员获得了出国考察的机会,这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中国国内各饲养熊猫的机构在看到熊猫租借带来的好处后,都不遗余力地推销自己的熊猫;另一方面,由于中美关系和美国“熊猫热”的升温,美国的动物园往往在短短两三个月的熊猫租借期就可以获取达数千万美元的巨额门票收益。除了经济利益的驱使,政治的因素也对熊猫租借产生极大的影响,包括纽约市在内的一些美国大城市,都曾经动用政府资源鼓励或帮助本市的动物园从中国租借熊猫进行展出。在各方面因素作用下,熊猫租借的大门一经打开便迅速升温,从1984年到1988年,4年内,仅北美地区就有洛杉矶、旧金山、纽约、圣地亚哥、多伦多、西雅图、波特兰、亚特兰大、凯格瑞、孟菲斯、哥伦布市、底特律、温尼伯、佛罗里达州等地方从中国租借到了熊猫,此外日本、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德国、爱尔兰、墨西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众多城市也从中国获得了熊猫。在中国方面最初的熊猫租借是由中国动物园学会组织运作的,提供大熊猫的各个动物园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这使得对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拥有管理权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非常羡慕,后者不久也加入熊猫租借的行列,并利用他们建在中国各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繁殖基地向境外输送熊猫,有时甚至直接捕捉野生熊猫以供出租用。

但大熊猫租借也存在一些隐患。在大熊猫租借兴起的初期,出租方、承租方、管理者以及关注大熊猫保护的环境团体普遍对熊猫租借持欢迎态度,各方均认为,熊猫租借有利于封闭的中国向西方世界敞开大门,通过熊猫展示让西方公众关注大熊猫的命运,不菲的租金还能帮助当时尚很贫穷的中国更好地研究和保护熊猫。随着熊猫租借的迅速扩展,一些环境保护团体对熊猫租借提出批评,他们认为熊猫租借导致大量熊猫为了各方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不得不承受车马劳顿之苦,这不仅仅增加了圈养熊猫受到的痛苦,更重要的是打乱了熊猫正常的生理周期,一些被出租的熊猫因此错过了发情期,丧失了繁殖的机会,对大熊猫的保育造成一定影响。

(3)合作研究模式(1994年至今)

1984年以后,为了解决大熊猫出国带来的种种问题,更好地保护大熊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中国动物园协会与国际动物保护机构达成协议,也为了使大熊猫更积极投入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大熊猫与时俱进,摘下了“友好大使”的面具,戴上“商务参赞”的头衔,开启了以研究繁殖为主要目的的“合作研究”外交模式,即向外国政府或科研机构租借一对健康、有繁殖能力的大熊猫,一般为长租十年,期满后归还中国,繁育的后代所有权属中国。若大熊猫意外死亡,其遗体也归中方所有。中方可派出技术人员与外方共同进行对大熊猫的研究工作,外方每年付给中方100万美元,10年总共支付1000万美元。1994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将一对大熊猫运至日本和歌山县,此为大熊猫出国合作研究的开端。

6.2.3 熊猫外交的和平心理启示

大熊猫娇憨可爱,给人带来积极的心理作用。它们看似除了吃竹子,就是睡觉,其实这些毛茸茸的圆球实际上是中国公共外交独特、可爱的和平外交使者。作为中国的国宝,这位穿黑白色礼服的“胖大使”、中国外交界的终极明星,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具体而言,熊猫外交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和平促进作用。

(1)政治和平外交启示

熊猫承载着重要的地缘政治信息,熊猫外交伴随着浓重的政治气息,成为我国政治外交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熊猫外交”一直引领着中国政治外交的走势。在20世纪50年代“冷战”对垒期间,为了向苏联表示友好,名字可亲、模样可爱的大熊猫最初只是赠予社会主义盟国的礼物,走的是具有浓郁的“共产主义风格”的政治外交路线、英美等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能从中国获得大熊猫。冷战期间的熊猫起到了和平外交桥梁作用。1972年,中美关系破冰之际,周恩来总理特别向美国送上大熊猫兴兴和玲玲,当年正是这一对大熊猫,为美国人民在冷战后改变对中国的看法起到了很显著的作用。这说明了大熊猫礼物在指明中国政府政治战略定位中的重大主题任务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此后中国与“第二世界”一些国家的关系趋暖,以大熊猫作为国礼成为一种外交手段,被中国应用于和其他国家的交往中去,这也是法、英、德、墨、西相继获得大熊猫的必要条件。在大熊猫抵达当地时,它们许多都得到了“国家元首的待遇”。如大熊猫“宝宝”运抵原西德时,受到了红地毯规格的接待;“兰兰”和“康康”的座机在进入日本领空时,有一个战斗机编队的护航。而2009年前赠送给台湾的一对大熊猫“团团”和“圆圆”,则旨在推进中国政府实现两岸统一的最高和平目标。由此可见,熊猫外交体现中国最重要外交政策利益所在的有效指引。

(2)经济和平外交启示

作为世界濒危珍贵生物,为了保护大熊猫的生殖繁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不再做纯政治性的赠送,开启了“熊猫租借”方案为科研所用。一时间,大熊猫成了财大气粗的创汇大户,向外国租借熊猫,通常为期十年,接收国向中国支付一千万美元,平均每只熊猫每年的租金是五十万美元。这种兼具商业性的租借模式,为祖国经济做出了一定贡献。熊猫的全球巡展不仅为我国添金,更为所到之处的经济注入新活力,推动我国对外经济交流。

(3)文化和平外交作用

熊猫是我国公认的当之无愧的国宝。它代表着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更加了解中国,认同中国文化。“熊猫外交”是新的国际形势下的软实力体现的战略,体现着一种刚柔兼济的太极的文化,又是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极好的展现。“熊猫外交”是中国行使软实力的一种方式,能够有更多体现世界性的文化、价值观方面的软实力输出。熊猫所到之地必引起一番中国“文化热”,世界各地皆是如此,并非仅仅美国。所以,熊猫外交更是我国文化的软实力输出。在本质上,熊猫外交是中国行使软实力的一种形式,是体现世界性多样文化、输出中国价值观的一种话语表达符号;是中国公共外交独特的“可爱武器”,它给中国的软实力带来了不少提高,可以说是一个国家成功地使用自己境内的资源来保护自己利益的好例子。

目前,就大熊猫现在的身份而言,政治和外交等用途已明显弱化,它更多的表现在是富于教益的世界濒危动物的代表。在现代人的意识里,大熊猫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拥有的共同财富。大熊猫为中国的和平外交做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