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崇尚和平的民族文化基因

2.3 崇尚和平的民族文化基因

个人或各民族的信念,决定着和平的有无(Albert Schweitzer,2002)。和为贵、和而不同、仁和仁爱等和平文化理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这主要表现在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社会秩序建设上的和谐意愿、伦理关系处理上的仁义主张、事业追求态度上的自强精神、解决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选择等,经过长久的历史沉淀,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最高旨趣和主要精神品质(蔡德贵,2003)。

2014年5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从文化、历史和民族基因等角度阐释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表达了用“和”文化理念来引领中国和平发展之路的观点,习主席第一次从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视角,把“天人合一” 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等和平发展“四观”,作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民族基因,是对中国“和”文化做出的新提炼。

2.3.1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重大命题,是以“天—人”为中心思考人与宇宙关系的宇宙观,是思维方式和人生境界的体现。认为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道是真实存在的,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关系,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要按照自然的本性办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求得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不动摇,是“天人合一”宇宙观在当今时代的新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敬畏、适应、顺应自然,亲近自然,以天为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和平文化基因。和平发展,不逞强、不四面树敌,是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生存之道,亦是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2.3.2 “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我国先秦思想家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中国人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施芝鸿,2009)。在古代,即使面对经常侵扰我国边界、害我同胞、占我国土的蛮夷之族,我国也总是能以一种旷达的胸怀、恢宏宽容的气度来俯瞰天下、恩抚四海,用文明的方式教化、感化他们,这是中华和平文化观念的本质属性使然。从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到600多年前的郑和下西洋,从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中国近代史到抵抗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斗争,跌宕起伏的中国历史向世人证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那些持有“中国威胁论”的国家,少数人是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大多数人是由于认知上的误读。

2.3.3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

儒家思想提倡“和而不同”,用“和”与“同”相对立,否定了单一排它倾向。“和”并不是追求绝对的同一。要通过保留差异,通过求同存异,实现社会和谐。“不同”就是差异。对待差异要持有“和”的态度,即尊重的态度,尊重差异,尊重社会不同群体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针对社会矛盾,要承认差异,承认矛盾,用积极的方法调和矛盾,寻求社会协调一致。

2.3.4 “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崇善的优良传统。善良是体现人性光辉的一面镜子。人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人怎么样,造就的社会就怎么样。人心恶,社会则恶。人心向善,社会则向善。个体通过改变自己,懂荣辱,知廉耻,知礼节,懂仁义。怀有爱心,睦邻和善,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和平发展的“四观”,是对中华民族尚和文化基因的诠释,“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的和平观点,则是向世界宣示中国珍爱和平的理念,亦是向世界倡导维护和平的宣言。

(1)共谋和平

习主席指出,共谋和平,行胜于言。各国人民需要积极参与“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参加互鉴活动,世界各国人民之间需要相互了解、理解、支持和帮助,在心灵中需要树立坚定的和平与共同发展理念。中国与世界共谋和平,需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彰显和平意义。一方面,需要与周边国家用“亲、诚、惠、荣”的方式打造正确的利益观和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需用“真、实、亲、诚”的方式与非洲国家勾织和平经纬。

(2)共护和平

当今世界,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国际安全面临诸多威胁和挑战,中国需要积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同世界各国共同维护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中国需要更积极参与世界热点地区的和平问题,在世界和地区和平事务中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需要继续主张通过平等协商,处理矛盾和分歧,以最大诚意和耐心,坚持用对话的方式解决世界和平分歧。

(3)共享和平

二战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热爱和平的有志之士已经认识到:战争如同梦魇,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和平如同空气和阳光,受益不觉,却失之难存,因此,需要格外精心维护。作为和平大国,中国在享受和平与安全带来的红利之时,需要在国际和平事务中肩负更多责任,积极与世界各国合作,捍卫国际公平正义,捍卫世界和平与安全。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了讲话,认为战争源于人的头脑,人的思想中需要筑起保卫和平的屏障。只要世界人民在心灵中坚定和平理念、扬起和平风帆,就能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的强大力量。

正是这些和平理念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塑造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光辉品格,被古代政治家移植到内政外交上,形成了古代中国特有的和平外交模式,成为新中国建立以来所奉行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