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亦是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历史。心理学一直将促进人类和平作为重要使命。减少暴力冲突,促进个体内心平和,增强人际和睦,改善群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推进世界和平发展,是心理学的研究使命。
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是什么打动了我的心弦,选择和平心理学作为研究方向?静心思量,是内心对和平的渴望,是内心深处对心理学工作者角色的认同。
2011年初,在美国克拉克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成为伍斯特市(Worcester)国际关系学会成员。在一次国际关系交流会议上,有一位美国人对西藏问题兴趣颇浓,他忧心忡忡地对我说,西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叹口气,貌似深思熟虑,却又轻描淡写地说,还不如让西藏独立算了。我反问这位老兄是否去过西藏?答曰无。再问:有西藏人民告诉过你他们生活不幸福吗?曰没见过西藏居民,不知道。再问:西藏人民是否愿意独立?答曰不知道。再反问:西藏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家事,与尔何干?让美国阿拉斯加独立,美国人是否愿意?他摇头犹如拨浪鼓,嘴巴张大,却无言以对。时隔数载,美国人傲慢无知的神情,如鲠在喉。这位美国人的思维逻辑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众多反华人士的险恶用心,映射出美国超级警察对他国事务横加干涉的狂妄。美国人对中国的偏见和敌意的认知结构,与西方盛行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具有莫大关联。
我在美国克拉克大学的合作导师Joseph deRivera教授就是和平文化心理研究专家。恩师78岁高龄,对我这位东方从事和平心理学研究的学子关爱有加,为我积极引荐和平心理学界知名学者,创造种种机会鼓励我参加和平心理学研讨会,为我的和平心理学论文提纲细细推敲。我呈递的和平心理学方面的小文,恩师更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仔细阅读,逐句修改。他还积极鼓励我参加和平心理学实践活动。2011年4月,应Worcester Channel 13(第十三频道)邀请,我作为访谈嘉宾,录制了一期“Worcester Image”(《伍斯特形象》)电视节目,畅谈了中国学者对于和平心理研究的观点。节目播出后,引起了良好的反应。从那时起,如何深入进行和平心理学研究,如何践行和平心理学理论,成为我学术研究的重要部分。
如今,中国热爱和平、积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还没得到世界的高度认同。研究中国的和平心理学思想,提升中国和平大国的国际形象,是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责任。
2012年夏天,我应邀到挪威科技大学做学术交流,偶遇该校一位资深教授,老教授学问功底深厚,但谈及中国关系,却是偏见颇深。据他所言,由于当年诺贝尔和平奖的问题,中国与挪威关系紧张,中国政府严格管制那些到挪威访问的中国公民。我问他消息从何而来?答曰西方媒体报道。我只是反问:如果中国政府果真采取了管制严格的措施,他又如何能与我当面交流呢?老先生无言以对。老教授对中国的了解,大部分源于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由此可见,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有深深排斥和敌意,成为西方学术精英对中国持有深深的敌意和偏见的主要源头。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我们需要用切实的和平心理研究向世界展示中国这个和平大国的形象,传达中国学者热爱和平、致力和平心理研究的声音。
进行和平心理模式研究的过程如同一首流淌的诗。思考、感悟、感动、进步、成长成为诗行的韵脚。从事和平心理模式研究的过程,是充实、愉快的研究过程。重读康德等和平心理哲学,其意蕴之深邃,令人启迪;卢旺达民间司法化解促进民族和解的睿智、南非真相对话化解种族冲突的决心和勇气、澳大利亚政治道歉彰显的和平力量、中东热点地区创造性化解种族冲突的爆发力,如同一道道闪电,照亮人类追求和平充满艰辛和幸福的道路,让我们似乎依稀看到世界各地为着和平进行的搏斗和厮杀,听见战争与暴力冲突中的哭泣和哀嚎,看到民族和解后人们面容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其追求和平的过程曲折坎坷,荡气回肠,映射出人类渴求和平的执着,令人震撼;回顾美苏冷战后关系缓解、主动示好的和平化解古巴危机的历史,深感和平的珍贵与美好;反思二战后德国—波兰国际和平过程,定格在勃兰特总理政治下跪的瞬间,感受到德国民族正视历史和过去的果敢与真诚;研究中华民族和平文化基因,体会到中华民族深厚的和平文化积淀;探究中国传统和平心理模式,比对“美国梦”、“欧洲梦”与“中国梦”,感受到“中国梦”释放的强大和平心理张力;再现乒乓外交、熊猫外交、公民外交、夫人外交的场景,追问“中国梦”的和平传播模式,体会到“中国梦”和平心理塑造的智慧,感受到中国民众热爱和平的强烈诉求。
和平心理模式研究过程恰似一曲欢乐的歌。感激、感恩、感动、幸福和美好成为歌曲的主旋律。感谢博士研究生导师彭运石先生的鼓励和推荐,让我博士毕业后及时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深造提升。感激博士后导师郭永玉先生的接纳和赏识,让我有机会走到美丽的武汉,成为华中师范大学这所名校的研究成员。漫步校园,呼吸着樟树散发出的清香,思考着愉快的研究选题。感谢先生的支持、鼓励和指点,及时拨开学习过程中的迷雾,让我这位小女子有勇气选择和平心理这个宏大的话题,在浩瀚的海洋里摘取几朵小小的和平心理学的浪花。感谢解放军装备学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让我这位入职不久的教员有机会从事深度学术研究。感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我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心理学探索。丈夫巩伟先生一如既往、体贴周到的支持,父母在故乡的期待、兄长和姐姐的祝福,凝聚成了强大的支持力量,也是我幸福的源泉。
专著付梓之际,内心深处涌现出对爱女巩欣妍的无限爱意和深深内疚。难忘女儿7岁暑假陪我去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夏日炎炎,在国图门口我们母女被保安拦下,不允许儿童入馆,也不负责在门口照顾看管孩子。只好跟小人商量,她是否可以自己在门口等待。她语气坚决,欣然同意。笔直站立,等我归来。我缓缓步入馆内查阅资料,却是频频回首。在馆内2个小时,短暂急促,但对一个7岁的等待中的孩子来说,何其漫长枯燥。但孩子看到我回来,开心之极,毫无怨言。母女顶着烈日查阅资料的这一幕,如同刀刻一般,深深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还难忘女儿8岁之际跟我远涉重洋,赴美留学。小小的人儿,新入美国小学,环境陌生,语言不通,前三个月在学校基本是沉默无言,其内心孤独寂寞,我尽管感同身受,但却不能给她更多安慰。她勇敢面对,积极适应,很快融入到新学校的学习生活中。英语分级阅读每天坚持,获得学校美术奖学金,被推荐到伍斯特艺术博物馆学习,次年参加麻省语言阅读考试,获得全班第一的好成绩。她何尝不是我留学的好陪伴呢。在我做研究心情烦躁之际,她哼唱甜甜的歌曲,乖巧地鼓励我“妈妈,加油”!我也有过几次因为学习紧张忘记孩子放学时间,结果被她学校值班老师打电话催促接孩子的经历,她从来没有责怪我。想象着在众多同学开心回家之际,她却一个人坐在学校办公室,是怎样迫切却安然的心态等待着我来接她?想到此处,泪眼模糊。
还难忘近两年夏天,我们两人在家共处一桌,她写作业,我写书稿。她偶有问题,我简单解释回答,小人经常轻手蹑脚地给我奉茶一杯,冲我嫣然一笑。回想这几年,爱女初成长,她不再直接说出对我的爱意,却是在作文里、在行动上、在含蓄的语气里表达对我的认可、赏识,她也喜欢捧着我写的书,轻轻翻阅,享受着妈妈给她带来的自豪感。我愿意把这本凝聚7载心血的小书,作为礼物,送给她,献给她,表达未尽母亲职责的内疚,表达对爱女深深的期冀。
刘邦春
2015年8月于装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