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群际接触产生的心理变化

3.3 群际接触产生的心理变化

群际接触促使成员发生四个相关的心理认知变化过程(陈晶、佐斌,2004)。

3.3.1 认识外群体

群际间的友好接触,为群体提供了了解外群成员的良好机会,新的学习认知情形可以纠正群体成员以往的持有的消极观点和偏见。

3.3.2 改变行为

新的情境会促使个体产生新的期盼(expectation)。从移情的角度出发,本群成员往往为了对方群体的期盼而改变以往的敌意行为,产生更友好的行为。行为的改变会促使个体的态度向着友善的方面改进。接触机会的增多,会使个体体会到新的友好行为有利于对方和平行为的产生,也会引起对方友好态度的发生。如果此时对双方的新的友好行为进行适当的奖励,会进一步增强接触的良好效果。

3.3.3 产生情感联系

良好的接触会引起群体成员情感方面的积极变化。首次的群际接触会使个体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心理,引起负面反应,进而对接触的外群体产生偏见。而持续接触通常会降低焦虑;第二,接触的增多,会引起个体移情心理的产生。比如个体对外群成员产生同情、理解的态度时,对整个外群态度也会更加友好;第三,当个体产生的和平、友善的群际接触情感体验时,他对外群体的态度就会更加友好。一项对西欧的调查显示,拥有群际友谊的人,会在同情和赞赏外群体方面持有更高的水平(PettigrewTF,1997)。

3.3.4 内群体再评价

随着群际接触的增多,人们会发现自己群内习俗和规范是可以认可的,外群体的习俗和规范也有可取、可欣赏之处,因此他们会重新建构对外群体的态度,减少对外群体的偏见。在一项对欧洲人的调查显示,外群体友谊与“民族自豪感”呈显著的负相关,也就是说,群际接触的增多,会增加多元文化的接纳程度,增加对外群文化的认同(PettigrewTF,1997)。

目前为止,接触理论的研究成果颇丰,运用多种方法、在多种情境下、多种被试的研究结果都支持接触理论假设(陈晶、佐斌,2004)。不同民族的居民在增加日常接触的情况下,在统计学意义上具有减少偏见的作用(Forbes HD,2004),群际接触理论有利于缓和冲突地区的矛盾,促进冲突群体之间的友谊。1984年以来,Hussein Ibrahim Issa在伯利恒南部AI-Khader村庄的巴勒斯坦人民避难所,创办了一所独立的、私立的“希望之花学校”,为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孩子提供基础教育课程,教育他们树立献身和平与民主主义教育的信仰,促进了巴以儿童之间的友好关系(Senel Husnu and Richard J.Crisp,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