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认知冲突论

1.3 认知冲突论

群际冲突观点主要体现在20世纪70年代Tajfel和Turner(1979)的身份认知冲突论。他们认为,个人通过认同某个群体来满足积极的自我身份或者减少不确定性的需求,这些需求带来了群体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系统比较,个体尽力缩小与本群成员之间的差异,却极力夸大本群与外群成员的不同(Brewer,M.B,2007),进而形成了群体与他群体之间的区别。这种集体身份和个人身份使人们分出“内部的人”和“外部的人”。一方面,本群成员之间由于具有同情心、表现出忠诚、利他等友好关系,把自己视为同质群体中的一部分,具有归属与认同感,这种积极的群体情感(Smith,E.R.,Seger,C.R.& Mackie,D.M.,2007),使本群体的人处于和谐、秩序的关系中;另一方面,本群成员倾向于对“外部的人”产生轻视、敌意的态度(PeterStrelan,AngelicaLawani,2010)。即使是在缺乏可靠证据认定外群敌对意图的条件下,个体或群体依然倾向于形成和保持某种敌人形象,对外群成员具有贬损倾向,使群际暴力行为披上了“合法化”的外衣(Phillip L.Hammack,Andrew Pilecki,Neta Caspi,& A.Alexander Strauss,2011)。

和平心理研究对于投射冲突论与习得冲突论、认知冲突论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首先,这几种观点都认为冲突带有强烈的消极色彩,暴力后果似乎不可避免。和平心理模式研究对此提出了明确的反对态度,认为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冲突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既是产生暴力的诱发因素,也是促进人类发展,走向和平的动力。其次,和平心理模式研究也吸收了本能冲突论与习得冲突论的合理成分。一方面,和平心理模式研究反对本能冲突论把人还原为动物,但也承认人确实或多或少具有遗传方面的攻击、敌对因素,但这种攻击性大多数情况下是基本需要受挫折产生的结果;在群体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和谐群际关系是完全可以建立起来的;和平心理模式研究也反对习得冲突论把人还原为机器,把群际冲突看作是简单的“刺激—反应”结果,认为这种观点忽视了积极建构和平关系的主动性,但人类的群体偏见、敌人形象的形成,确实与后天的社会学习如父母、同伴的对外群体消极态度、社会文化对外群体的宣传有着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