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地区保护的“高生活质量”追崇:现代“欧洲梦” 和平心理解析

5.2 地区保护的“高生活质量”追崇:现代“欧洲梦” 和平心理解析

在欧洲人看来,“美国梦”是个不适合全球化时代的不识时务的“老梦”,而欧洲梦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新梦。美国的“新”特别表现在技术和物质的新,而欧洲认为的“新”却主要是指在政治和伦理观念上的新,欧洲人相信他们发展的欧洲一体化政治体系在政治、伦理思想上更先进,更适合全球化的未来。

二次大战是西方的一个分水岭经验,欧洲和美国由此获得完全不同的体会,欧洲体会到了疯狂的现代化发展所导致的毁灭之痛,从而走向和平主义、对话理性和合作策略,而美国体会了光荣与梦想、成功与辉煌、领导与主宰,从而强化了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竞争策略。可以说,欧洲从二战得到各种负面的经验,从而开始了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形成了后现代思潮。美国则从二战得到各种正面的经验,于是决心把现代性推向顶峰。尽管战后美国也出现了一些消极思潮,但与美国取得的惊人的物质和政治成功相比,却显然缺乏社会影响力。当然,二战经验只是使欧洲和美国本来就有的不同之处变得突出和特别显眼,使那些不同之处发展到几乎由量变导致质变的地步。

从理论上说,欧洲梦源于康德关于“永久和平”的政治哲学构思。康德思想对于欧洲的重要性有些类似洛克对于美国的重要性。康德把人看作绝对目的的伦理学则深刻地影响了欧洲思想,它成为人权思想的哲学基础。康德的永久和平理论在今天又进一步成为欧洲的政治理论基础。欧洲更重视的是精神个人主义。康德思想在欧洲一直拥有领袖级的地位,但他的政治思想却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重视。康德关于永久和平的政治构思在当时由于过于前卫以至于几乎没有人认真去思考,一直到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灭顶灾难,欧洲人才重新发现了康德构思,它几乎成了欧洲梦的圣经。

与美国粗犷或者粗俗的新西方生活方式相比,欧洲的生活方式一直保持着比较精致的风格,是个强调“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的优雅的老西方风格,正在使美国梦“黯然失色”。美国梦效忠于工作伦理,强调“活着为了工作”;欧洲梦更加强调闲适和深度游戏,主张“工作为了生活”。美国梦是融合性的,成功可归因于切断了同旧有文化之间的纽带,在美国大熔炉里成为自由的行动者;相反地,欧洲梦却基于保存原有文化身份、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上生存。在必要情况下,美国人更乐意在世界范围内采用军事力量,来保护关键的自身利益。欧洲人却不太愿意使用武力,而更倾向于用外交、经济支持及援助来避免冲突。美国梦是深深个人化的,极少关注人类的其余。欧洲梦的本性却更加包容整体化,因此也更关心全球的福祉。

“欧洲梦”是基于对“高生活质量”考量,是基于对“可持续性文明”的生活方式追崇。这种“高生活质量”不是个人无限财富聚敛,而是对“实际生活条件”和“公民个人的主观幸福感”比如健康、社会关系、自然环境质量的关注。“高生活质量”的生活是普遍富裕、拥有安全、有精神追求、有品味的生活。人们拥有高水平的物质生活,拥有安全生活,享受良好的社会福利,具有充分自由、时间和条件追求各种丰富的精神生活。

“欧洲梦”意味着公民精神追求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人类相互理解层次的提高。具体说,“欧洲梦”强调文化多样性而非相似性,强调生活质量而非财富积累,强调可持续性增长而非无限制的物质增长,强调投入与享受的平衡,而非疯狂苦干,强调普遍人权和自然权利而非私有产权,强调全球合作而非单边主义。

“欧洲梦”代表了二战后的新的历史观和新的生活方式。“欧洲梦”以文化多元主义和全球生态意识为基础,是对以物质为基础的现代发展观的一种修正。“欧洲梦”推崇的自由并不是个体绝对独立的自由,而是共同体中的相互依赖。“欧洲梦”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具有无数的彼此依赖的关系,拥有更多的进入人类共同体的途径。

由此可以看出,“欧洲梦”是对无限制的、直线的、急速的进步论和绝对自由主义、无限物质主义的纠正,是对权力滥用的修正。

至此,我们有必要细心考量欧洲人批判“美国梦”的过时论。美国的现代性更极端也更真诚,而欧洲的传统保持了思想的复杂性,从而使得它的现代性一直包含着比较强大的自身批判力量,以至于按照今天的说法它具有更多的所谓后现代色彩。后现代思想固然是欧洲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一个新思潮,但在今天甚至都已经不是最先进的观念了,正如Rifkin夸张地说:“欧洲梦在后现代性走到头的地方接着前行,……它是个带领我们走出现代性以及后现代性而进入全球时代的梦想。”也是欧洲所以自以为在思想上更先进的一个理由,欧洲自己相信它已经不仅超越了现代性甚至还超越了后现代性,而美国还停留在现代性。这种意识竞赛多少是有争议的,美国发明了PC电脑和网络这些真正使后现代变得有力量的物质形式,并且由此发展了“建设性的”而非“批判性”的后现代意识,因此很难说美国意识都是落后的。当然,事实上对欧洲意识比较有利的是,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都意识到了,美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世界资源以及世界人民所无法承担的,是世界消费不起的,美国本身就已经在对世界的过度剥削中预支了太多。还有另一个可能对欧洲意识更有利的事实,全球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个多中心化的过程,虽然很可能没有谁能够彻底动摇美国领导地位,但美国的单边主义将会越来越困难,越来越成为一个危险又缺乏效率的策略,从博弈论的计算来看,肯定不是一个对世界甚至不是对美国自己的有利策略,因为全球化正在形成全球性的利益“共轭”现象,单边的利益最大化变得不切实际,除了引起反抗和冲突,似乎没有很多积极意义。世界买不起美国梦,而且对于世界来说,美国梦未必是好梦,从这一点看,美国梦确实是“过时了”。

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欧洲梦”,我们发现,“欧洲梦”是对二战得到的负面经验之后,对西方技术经验的反思和纠正。欧洲体会到了二战后现代化发展带来的疯狂,感受到了现代化发展的毁灭性的痛苦,从而选择了走向和平主义、对话性理解和合作的策略。

但“欧洲梦”并不是人类普遍化的世界和平梦想。“欧洲梦”一方面试图抵制美国发达的“坏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又为了保护欧洲福利制度和既得利益,从而试图抵制发展中国家“坏的”的竞争方式,不公平地对待移民问题。